【案例】“中国211所顶级中学”榜单是一面多棱镜(3)

【案例】“中国211所顶级中学”榜单是一面多棱镜(3)

整治环境建立过滤机制

英国哲学家约翰·弥尔顿曾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过“意见的自由市场”,真理会在公众讨论中逐渐与谬误区分,沉淀下来。真假排行榜,也是如此。

胡小武表示,对于真假排行榜,我们可采取一种市场化优胜劣汰的方式,鼓励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在竞争中去伪存真,权威的排行榜自然可以受到公众信赖而保存下来。而具有一定利益交易、虚假的排行榜,也许在开始时能造成鱼目混珠的结果,但久而久之,人们自然会发现其欺骗性与虚假性,自然就会失去生存能力。胡小武说,“同时,专业人士和媒体也应提供一些鉴别方法,建立一种过滤机制,对虚假欺骗的要批判,放入‘黑名单’。”

尚重生认为,国家应加强对公平竞争环境的保护,从法律层面予以保障,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制裁一些排行榜的不正当竞争。此外,还应建立与“排行榜”相关的资质认定机构,保障排行榜的权威性。

“顶级中学”排行榜源自部分人的权威崇拜

一份榜单之所以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主要是因其宣称得到北京大学的权威认定。在社会各领域中,打着“权威认定”的排行榜不在少数,但这些排行榜究竟有没有得到这些机构的认可,抑或完全是借名或者随意编造出来的?在一些人看来,凡是打着“权威认定”旗号对某一项事物进行排名总有一定的说服力,不会对那些“身份可疑”的排行榜进行质疑,反而会信以为真,将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参考,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对权威的一种盲目崇拜。

当名目繁多的各种排行榜充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时,民众所在意的往往不是这些排行榜的真实性和正规性,而只看这些排行榜背后的认定机构。但这些权威机构或许并未参与榜单的制作,仅仅是被他人挂名,就足以使一份并不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榜单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是这些榜单能够大肆流行的根本原因。

再说这份榜单,对于这份“顶级中学”的排行之所以会信以为真,除了其宣称有北大的认定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所造就了一批“顶级中学”本身就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既然顶级中学真实存在,一些人也切实感受到了一些名校在高考、中考中的超强实力,将其制成榜单后会信以为真便不足为奇了。而对于榜单的关注,实则是对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关注。在“择校难”“入学难”等众多教育问题还未解决之时,这份榜单无疑触动了百姓心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能上得起这些顶级名校的学子自然深感自豪,而上不起这些学校的家长和子女只有望洋兴叹了。

归根结底,这份榜单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让人认清楚了排行榜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了教育资源配给不均的事实。如何不滥用权威来误导民众,并解决这份榜单背后所隐藏的教育问题,这是有关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

【启示与思考】

对于这份“顶级中学”排行,很多人之所以会信以为真,除了其宣称有北大的权威认定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所造就了一批“顶级中学”,本身就是一个客观事实。既然“顶级中学”在身边真实存在,公民也切实感受到了一些“名校”在高考、中考中的超强实力,有人将其制成榜单,民众信以为真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公民对于榜单的关注,实则是对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关注。在“择校难”“入学难”等问题面前,这份榜单无疑触动了民众心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将孩子送到重点中小学,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于是,这份“顶级中学”排行,就像是一个全民“奋斗目标”,孩子能上得起这些“顶级中学”的,家长自然深感自豪;而子女上不了这些学校的,家长只有望洋兴叹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榜单以几何速度在各类网站及论坛中传播,不少网友也对这些榜单十分迷信,甚至将其当成“真经”。对此,有专家表示,一些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榜单,确实可以为大众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和指向性,但切勿迷信榜单。更何况,如今很多榜单都并非权威机构发布。如今不少企业和团体,通过榜单造势,只要交钱就能上榜,如此行业乱象,也需要相关部门参与解决治理。

现如今部分家长迷信名校,实际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而不是家长花钱把孩子送到名校,就能起到期待的结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