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郑州新郑机场停机坪。沈战东的妻子、妹妹怀抱烈士骨灰、遗像走下飞机舷梯。刘书亭摄(人民图片)
天山脚下 英魂长逝
■医生诊断:“劳累过度,猝死”
离春节还有半个月,年味儿已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飘散。看着一张张脸上舒展的笑意,沈战东的心里“踏实”了。
沈战东,河南省新郑人。生于1982年1月30日,2005年成为一名公安民警。生前为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四大队民警,三级警司警衔。
1月29日22时许。结束了一天巡逻,沈战东回到驻地参加每天例行的晚点名,然后回宿舍备勤。
23时40分,沈战东和同屋战友申晓飞商量完第二天的行动安排,随后打开电脑记下了注意事项。合上笔记本电脑的那一刻,沉重的疲惫感袭来,他无声地倒在床上,沉沉地“睡”去了。
申晓飞喊他,毫无反应。跑过来推他,发现裤子是湿的。不祥之兆顿生。10分钟后,120急救医生赶到。零时30分,医生宣布:已无脉搏和心跳。
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位进汶川救灾、赴北京保奥运、来新疆保安宁的“战神”,怎么就这么倒下了?
医生的诊断只有6个字:“劳累过度,猝死。”
1月30日,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优秀特警战士,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天山脚下……这一天恰是沈战东28岁生日。
藏区维稳 汶川救灾
■日记:“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第一时间赶赴哪里”
2009年7月7日21时许,正在公休的沈战东接到紧急命令:即刻赴新疆执行任务。没有丝毫犹豫,郑州市特巡警支队的“全能队员”沈战东,以最快的速度穿上防弹背心、战靴,装好枪支、警棍、盾牌、手电等一切装备,和战友们一起,星夜直飞乌鲁木齐。
执行突发性任务,沈战东已不是第一次。事实上,仅有4年警龄的他,已称得上是“身经百战”。
2008年赴藏区维稳,他和战友们不得不穿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雪山公路。路面上厚达50毫米的冰雪,让车轮滑得难以前行。沈战东第一个跳下车,把自己的棉被、褥子和防寒服铺在车轮下。随后,他又带领大家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一起将车推着“走”了几公里。在随后四天四夜里,沈战东和战友们顾不上疲劳、寒冷和痛苦的高原反应,抓捕14名犯罪嫌疑人,出色完成任务。
首次维稳归来,沈战东受到了河南省公安厅的隆重嘉奖。这个贫寒农家走出的孩子,倍感自豪和骄傲。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5月15日,公安部前线指挥部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徒步赶赴汶川县漩口镇实施救援。
那一天,沈战东出发时的模样,在战友唐石磊心中永远定格:背着鼓鼓的黑色双肩包、胸前挎着一只硕大的迷彩背包,一手提着一只重重的黑色提包。这4个包里塞下了两箱火腿肠、一箱午餐肉、一箱矿泉水,还有一箱药品和纱布。背负着30多公斤重的物品,徒步38公里,要在没有路的地方找路。沈战东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为灾区群众送去救命物资。
沈战东第一个冲进长达986米、已经变形得可以随时吞噬生命的隧道,成为大队第一个抵达漩口镇的队员。此时,这座小镇已经断水、断电5天。沈战东和7位战友把物品分发给受灾群众后,又徒步返回了都江堰,设法让镇上的灯亮起来。几人一合计,把发电机绑在钢钎上。抬着钢钎翻山越岭,跨过一条条危险的裂缝,整整一天,硬是把100多公斤重的发电机抬到了漩口镇,在震后废墟上架起临时线杆。第一盏灯亮起来了,乡亲们流泪欢呼:“这是生命之灯,希望之灯啊!”这时候,沈战东悄悄地看了看自己的手:十指间,泥土已经和鲜血模糊在一起。
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橙色预警。10时50分,沈战东听到电台里喊:“青莲大桥上有人!”他顾不上穿救生衣,迅速驱车冲到青莲大桥。此时,汹涌的洪水冲击着桥底呼啸而过,大桥随时可能垮塌,而桥面上两位老乡却浑然不觉。“桥上危险!”沈战东大喊着,可是声音却被咆哮的洪水淹没。千钧一发,他不顾一切地冲到桥中央,救下了两位老乡。
事后有人问他:“你不怕危险吗?”沈战东笑笑:“没想过。” 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穿上了警服,头顶着国徽,就要用行动来为这个称呼践行。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作为一名特警就应该第一时间赶赴哪里。”
鉴于在汶川地震中的出色表现,沈战东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