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结构调整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

北京:经济结构调整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

观点提要:

中国经济已经从简单追求数字走到追求更高“成色”的阶段,主要关心的不是跑出了几个点,而是这每个点都是如何跑出来的。稳增长与调结构是硬币的两面,一些人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似乎稳增长就是扩张、就是刺激、就是开闸放水,而调结构就是紧缩、就是停滞、就是一棒打死,实在是大谬不然。经济结构问题积弊已久,调整不可能一朝一夕显出效果,也不可能依靠一招一式完成,需要一揽子长期计划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经济半年报陆续发布,各项数据似乎都指向一个词:放缓。唱空中国的声音再度袭来,不失时机渲染“硬着陆”之说,甚至有西方媒体用“休克疗法”来形容新一届政府的宏观决策。

中国经济真的“失速”或选择“失速”了吗?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首度明确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他再次强调坚持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表示宏观调控要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此番讲话,与一段时间以来政府不断向市场放权让利、推动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等具体行动一起,回答了本届政府为什么没有出台新经济刺激措施这一重要问题,也证明了将“结构经济学”视为“危机经济学”、“通缩经济学”是多么肤浅。

中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以“上下限”的标准判断:先说“上限”,上半年全国CPI同比涨幅为2.4%,尽管因为食品价格、房租价格上扬等因素,未来几个月物价有被推高的可能,但考虑到内外需求仍显疲弱,完成全年3.5%的控制目标应该不是太难。再说“下限”,就业方面,在劳动力绝对数量趋减的背景之下,大学生要找一个理想中的好工作固然不易,但一般企业招工尤其是招高级技工的缺口依然巨大,加之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日益显著,社会整体就业水平预计不会出现明显下滑。经济增长方面,不可忽视下行风险,但更应看到,我们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国民追求更好生活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具体、都要迫切,发展的动力源没有改变、没有减弱,经济增速击穿底线“硬着陆”的土壤并不存在。可以说,只要好好守住“上下限”,将阵痛降到低点,中国经济就有余地展开结构调整,谋求一个更加健康光明的未来。

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没有一定发展速度是不行的。但以中国今时今日的经济总量、对比基数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硬要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起飞”状态,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反之,不尊重经济的起伏周期和客观规律,不正视世界经济黯淡所带来的冲击,为了速度而速度,盲目猛打“强心针”,往往会付出高昂成本并长时间难以消化。经济结构调整,目的不是牺牲速度,而是要挤掉泡沫和隐患,让速度“实在”一些、“长久”一些,宁愿“有所不为”,坚持“盘活货币存量”,莫不是基于这样的初衷。从这个角度出发,稳增长与调结构是硬币的两面,相依相傍互为保障,一些人偏偏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为要稳增长还是要调结构争吵不休,似乎稳增长就是扩张、就是刺激、就是开闸放水,而调结构就是紧缩、就是停滞、就是一棒打死,实在是大谬不然。

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作为“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已经从简单追求数字走到追求更高“成色”的阶段,主要关心的不是跑出了几个点,而是这每个点都是如何跑出来的。必须承认,过去几十年的高歌猛进,虽然为我们攒下了不少家底,但粗放型、外向型主导的发展之路正遭遇瓶颈,信贷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边际效应正迅速递减。在这样一个“坎”上,如果我们不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把握机会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形势就无法改变,部分行业重复投资、低效率运行、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就无法改变,因为务虚投机之风而造成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就无法改变。只有通过调整、通过改革,让资源流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中国才可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并改变长期以来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辛苦而被动的位置。

当然,经济结构问题积弊已久,调整不可能一朝一夕显出效果,也不可能依靠一招一式完成。现在,一些人对调结构的认识有种简单化的倾向。比如认为调结构就是把投资的份额压一压,消费的份额提一提,或者把重工业的份额压一压,服务业的份额提一提就行了,等等,而事实上调结构的内涵比这些要复杂得多、广阔得多。以投资为例,投资在GDP中占比过高的确是中国经济近年来的突出问题,但在大力矫正扭曲投资的同时,是不是就不投资了?当然不是,从棚户区改造到中西部建设再到农业现代化,该投的还是要投,要调整的是投资内部的结构,说白了就是“投什么”。再以消费为例,高房价及自我保障的需要严重挤压了国民的即期消费能力,而拉动消费的很多关键因素其实都在经济之外。以上种种,需要一揽子长期调整计划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每项具体决策,则要审时度势、反复权衡之后才应做出。

一路走来,中国经济何尝有一时一刻不面对困难,又何尝有一时一刻不面对聒噪。对于明天,我们无须听风就是雨,在乐观与悲观间左右摇摆,克服对减速的敏感,摆脱对数字的崇拜,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该“调”的坚决调下去,该“稳”的一定会稳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