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抓好创建活动 实现长治久安

青海:抓好创建活动 实现长治久安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既是对我省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效承接,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创新。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打造法治青海、和谐青海、平安青海,实现青海的长治久安而努力。

一、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继续和深入

省十二次党代会从推动青海跨越发展、实现青海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全力建设“三区”战略,要求全省上下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一年多来,面对保持社会稳定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了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保持了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平安青海”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省不断深入,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显著。但是,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同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尖锐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着力解决影响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我们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工作和群众基础,打好进攻仗,掌握主动权,确保全省社会大局的长期稳定。我们要把贯彻《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同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从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全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奋力推进文化名省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确保全省团结稳定。

二、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核心是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点是亲民、爱民、为民,落脚点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这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指明了方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是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青海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是现阶段加快新青海建设的重要抓手,它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脉相承。这两项重大活动,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执政理念,二者都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用心抓好了,必将相互促进。我们要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性,把创建活动作为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委的领导责任,突出群众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牢牢把握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两步走”奋斗目标,严格依法治理,强化思想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化解矛盾纠纷,贯彻民族政策,做好宗教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统筹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干部素质,通过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不断推动青海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是实现“两新”目标的重大步骤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愿望的一致性,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特色产业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社会文明显著提升,社会管理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显著提升,青海形象显著提升,党的建设显著提升,正是践行了实现远大目标与造福广大人民的一致性。这“八个显著提升”既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具体目标,也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努力方向。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两新”目标,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青海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准确把握创建目标任务,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扩大公共服务为保障,以推进文化繁荣为纽带,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支撑,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 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信念不动摇,推动发展不停步,造福人民不懈怠,只有这样,才能得人心,顺民意,才能为青海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青海省农牧厅厅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