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次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

辽宁:一次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

增强政治自觉、强化政治定力,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要求为要求;必须树牢政治意识、明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必须强化政治纪律、政治责任,坚决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都始终服从于党的事业、投身于国家发展、致力于民族复兴、服务于人民群众。

二、这次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解决的问题更具根本性和原初性,要以认识上的深度增强理论自觉、强化价值定力

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就是要进一步破解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课题,关键就是要进一步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这个具有根本性和原初性的问题。之所以讲“我是谁、为了谁”是个根本性和原初性的问题,因为这既是我们改革开放历史逻辑的客观展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必然推演。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所面临的、需要破解的课题很多。仅就改革开放30多年而言,我们党主要面临三个重大战略课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别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问题很多,但如果加以归纳分析,最主要的就是上述这个问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但邓小平同志更大的理论贡献,还在于破解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难题。对于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按照过去的模式、方式和道路,很难走下去,也没有办法走下去。但邓小平同志给出了唯一的答案,就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换经济,而交换必须在多个主体间进行。这就需要打破原来公有制单一主体的经济结构,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给我们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解决之后,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基本确立。由此,各种经济要素得到了松绑、开始调动起来,各类社会元素得到了激发、开始活跃起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多个所有制主体投射到社会层面就是多个利益群体、多个社会阶层,随之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样就带来了另一个重大课题,即:我们党如何处理好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关系问题。因为我们党过去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那么其他所有制成分的利益群体,特别是有产者阶层与党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就很鲜明地提了出来,也要求我们党必须作出回答。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我们党和新的社会阶层结合起来。现在看《党章》,对我们党的性质又有了新的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国,无论是哪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代表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样就把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全部纳入进来,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蓬勃发展,各个阶层积极性进一步爆发,中国经济由此进入到大发展、快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巨大的发展约束和发展压力,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步显现。更为突出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可为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逐利属性,我国在社会领域也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价值观扭曲、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解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的发展理念,引领推动我国更好地实现合理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至此,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破解了面临的三个重大战略课题。 “三大战略课题”的破解,是一个历史的渐进演进过程;“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沿着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发展规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焦点必将由我们党的外部指向我们党自身。而就我们党自身而言,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尤其是相比于其他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为了谁”这个问题更具根本性和原初性。这同样是我们党必须做出回答、予以破解的重大战略问题。所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提出了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尽管说,这次伟大斗争所要解决的这个根本性、原初性问题,其艰巨性不同以往、紧迫性不同以往。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够破解这个课题,并在此过程中以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延伸至这样的深度来认识这次伟大斗争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使我们深刻理解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能够使我们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切实强化价值定力。

这种理论自觉,是一种理论信仰的自觉,是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忠诚信仰;是一种理论信心的自觉,是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自信;是一种理论武装的自觉,是党员干部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把握。这种价值定力,是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唯一正确理论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理解,是党员干部把共产党人价值追求根植于思想深处和精神家园中的全面践行、全力实践。

增强理论自觉、强化价值定力,要求党员干部要更加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理脉和现实联系,以此真正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切实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价值品格,始终坚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诚心诚意造福群众”的价值宗旨、价值标准;要求党员干部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摒弃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等理论的侵扰,必须高度自觉地警惕和防止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渗透;要求党员干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必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这次伟大斗争要达到的目的,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所做的一次思想准备、作风准备、组织准备,要以认识上的广度增强行动自觉、强化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很重要的在于做好思想准备、作风准备、组织准备。因为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做好伟大准备;推进伟大事业需要具有伟大力量;形成伟大力量依靠优良作风。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