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用新思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

上海:用新思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

最后,国际政治和舆论环境的挑战。在中国迅速崛起或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一个不很有利的舆论环境。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我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发展不平衡,与西方相比,我们的文化传播能力远远没有跟上。二是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还难以转化为国际舆论的通行语言,难以得到更大的国际认同。三是国内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某些突发事件在国际上传播开来,把我们的很多努力和成绩都抹杀掉了,这种“以偏概全”使中国形象受到损害。四是金融危机后西方制度弊病显现,一些西方势力以攻为守,抹黑中国制度,转移国际舆论视线,使中国的国内问题更为突出、更加尖锐。但是与西方制度的困境进行比较,我们的问题是局部的、暂时的、可以改善的。从长远来看,只要坚持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国际舆论环境就可以向有利方向转变。    

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且更加确定无疑    解放新论: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我国周边摩擦此起彼伏,如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邓小平同志曾经判断,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您认为,这一时代主题有没有变化?   

黄仁伟:和平与发展肯定还是时代主题,而且比30年前更加确定无疑了。    

首先,当前整个世界格局呈现为西方地位在下降,但依然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主体;非西方的新兴大国迅速崛起,但未来二三十年,在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综合实力上还与西方国家差距很大。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新兴力量不可能全面超越老牌大国,传统大国也挡不住新兴经济体的上升势头。这种新的平衡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并决定了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大国之间非和平的战略冲突。   

其次,金融危机后,西方主宰世界经济的能力下降。单凭G7协调机制已经难以稳定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仍拥有主要话语权,但是他们不能不和新兴大国商量。新兴大国的“金砖五国”协商机制也在形成之中。可以预见,未来是新老大国共同进行世界经济调控,而非西方主宰世界经济。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增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再次,在微观层面,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带动了生产体系的巨大变化,利益链条打破了原来制度、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边界。全球性问题如气候能源生态问题、人员流动带来的疾病问题等,需要各国合作、共同面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其世界性、全球性,而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西方问题或东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合作,而这也成为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新条件。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判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主要是指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现在的国际体系变化更加深刻,不仅不会出现世界大战,而且需要各国的深度合作。30年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没有进入世界市场,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市场才更加完整、信息流动更加充分。有鉴于此,和平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条件了。   

构建利益共同体是始终要坚持的战略方针   

解放新论:对中国未来发展而言,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怎样的?具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塑造?   

黄仁伟:国际环境对中国总体有利还是不利,既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处理得好,国际环境就对我们越有利;如果处理不当,国际环境就会出问题。几年前,美国战略重点向亚洲转移,我们周围的矛盾纷争一时激化,如果当时我们采取全面对抗的战略选择,亚洲的国际环境就会长期恶化。但我们应对适当、沉着冷静,一场新的亚洲冷战就得以避免。可见,外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判断、怎么处理,怎样进行战略选择。人们往往根据历史经验来判断未来趋势,但实际上世界发生的很多变化是历史经验所没有的。我们必须用新思维来观察新变化,而不是仅仅用“老经验”来对待新变化。“老经验”就是冷战、大国对抗、守成国家和崛起国家的零和博弈。用“老经验”来衡量国际环境肯定得出对抗、对立、负面的判断,而用新的思维方法,用合作、互利、共享的标准就会推动形成积极有利的国际环境。基于此,推动国际合作的双赢多赢是我们的基本选择。所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构建利益共同体,这些战略方针要反复地、持续向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界说明。   

塑造有利国际环境,首先是与亚洲国家分享发展成果。如建立整个亚洲的自贸区,让亚洲国家通过向中国出口带动其国内经济发展;又如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为亚洲市场提供稳定的货币公共品。亚洲经济一体化越紧密、亚洲各国与中国的相互依存度越高,中国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亚洲发生地区安全问题的几率就越小。   

其次,我们也要与发达国家共享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很多服务业领域还没有向美国开放,美国也有很多投资和技术领域没有向中国开放。如果中美双方都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就会使中美经贸关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带来双方的巨大收益。我们与欧洲也存在这个问题,要避免无限制地发展某个产业,造成产能过剩;我国的出口方式也应更加合理,适当提高出口价格,避免低价倾销,防止受到双重打击。当然,由于发达国家处在高端、领先地位,要双方共享发展成果,发达国家需有更多改变。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一家独享发展空间,不能绝对地追逐利益最大化,学会共享共赢,坚持互尊互利,就会获得更加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   

中国梦走向世界要求中国学会应对外部影响    

解放新论:《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称,2000年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分水岭,此前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个国内问题,中国快速崛起,但世界影响力不大;此后,中国进入新的现代化阶段——在完成自己现代化的同时将完成对世界的改造。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和英美不同,中国需要思考并向世界阐述,自己想变成一支怎样的全球力量。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国际代表性。我们也能感受到,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令世界各国瞩目并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这些都说明,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坐标上。此时,塑造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黄仁伟:中国梦从国内走向世界,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这要求中国梦能被世界接受而不是被抵触,中国话语要世界通行,中国发展方式对世界要形成正能量的带动而不是过分的冲击等。  

过去,国内发展就是国内发展,与世界关系不大。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体量不断增加,国内发展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世界发展。同时,随着中国梦进入世界范围,国内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更加复杂了。以前只要进行国内调控就能够解决自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但是现在大量外部因素进来,国内治理的难度也加大了。例如,世界的“热钱”流动我们难以控制,世界的原料能源价格我们难以决定,世界市场的需求我们也无法决定。这些都使宏观经济调控比过去增加了难度。社会管理也一样,过去我们统一思想比较容易,现在信息高速流动,思想多元、渠道多样,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马丁·雅克讲对了一半,他从外部感受到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但是没有感受到中国国内受到的外部冲击。中国梦正在逐步进入内外一体化的阶段,不仅是外部世界能不能承受中国发展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内部能不能应对外部影响的问题。中国梦在这个条件下发展和实现,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前的管理办法上,而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在这个阶段上,我们要承受和化解内外压力,让我国管理机制和发展理念随之创新、提升和跨越,这样最终就会把中国带进世界强国的行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