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高质量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

中国理论网:高质量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是提高思政课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内在要求。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应从目标、内容、方法三个方面下功夫,实现分层融入、准确融入、鲜活融入。

一、把握目标:精神要分层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感知世界的启蒙时期,对外部事物充满好奇,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思政课要注重夯实思想基础和提升政治素质。大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更为丰富,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因此,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根据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有差别、分层次融入。

第一,在小学注重情感塑造。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故事熏陶中塑造志向远大、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改革开放精神在学生头脑中落地生根。

第二,在中学注重思想升华。教师要重视改革开放精神的理论阐发,使学生深化对改革开放精神科学内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认识,对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让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精神养料。

第三,在大学注重使命践行。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激励学生主动承担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以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奋斗中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让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行动指南。

二、把握内容:精神要准确融入

改革开放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什么内容”“讲什么”是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点。从精神内涵上看,改革开放精神凝聚于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之中,包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六个方面。从精神起源上看,改革开放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从精神指引上看,改革开放精神能指引青年勇于追求、敢于奋斗、善于实现,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因此,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解决好“是什么”“从何而来”“怎么样”三个问题,实现准确融入。

第一,要讲清“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基质,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是精神内核,互利合作、命运与共是精神旨归,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整体。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厘清其整体结构,讲清楚各个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映衬的关系,让学生在全面系统的讲述中感悟精神魅力、掌握核心要义。

第二,要讲好“从何而来”的历史论问题。改革开放精神的孕育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文化根基。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革命、联系、开放的思想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革新变法和对外交流的历史传统为改革开放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第三,要讲活“怎么样”的实践论问题。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结晶。党领导人民,坚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寻求真理、开拓创新的辩证统一,坚定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实践中开辟新路、摸索前进。思政课必须融入改革开放精神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结合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让学生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大胆探索、善作善成,成为勇立时代潮头、始终敢闯敢试的改革实践者。

三、把握方法:精神要鲜活融入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融入思政课必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用形式特色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课程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第一,要精用课堂教学。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和精神成果等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将改革开放纪念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使宏观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地具现,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实现理论深度、知识广度、情感温度的有机结合。

第二,要善用“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开辟传统课堂模式外的第二课堂,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城乡、参观纪念场馆、参加支教服务等,在观摩交流中讲好改革开放故事,在纪念场馆中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育,用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感知身边变化,感受时代脉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第三,要活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思政课教师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多元教学方式。一方面要用好数字化资源库,充分利用数字课程资源、数字平台资源、网络数据库资源,用鲜活数据、生动案例阐释理论,让改革开放精神“活起来”。另一方面,要用好前沿科技,利用5G、新媒体技术等手段构建仿真虚拟课堂和交流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重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带领学生从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见证者转变为亲历者、参与者、讲述者,让改革开放精神“动起来”。

【基金项目:2024年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项目编号:2024SJSZ0513)、2023年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3JSSZYB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助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钟彬,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成,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