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减免税收政策促进金融发展 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是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服务宗旨。但是,农牧民缺乏借款或享受信贷资金支持基本的条件,由此出现了贷款难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国家以实施减免税收政策等办法,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并有效缓解支农而产生的信贷风险,为农信社支农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
一、农信社以信贷投入支持地方农户发展的忧虑
泽库县的农牧业经济发展还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和货币需求方面,基本上聚焦在基本生活和传统的生产需求混为一体的层面上。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造成农牧民生产性资金借贷还款来源单一,而消费性信用贷款往往是为满足更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由于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使农牧民收入低下,其还本付息的意愿和能力也相对低下,其结果是金融机构难以收回贷款。从整个地区的发展格局分析,这存在着地方农牧业经济发展滞后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超前的矛盾。当今金融机构在体制改革中寻求资产效益最大化,并建立了市场风险机制,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地方农牧户生产生活方面的信贷投入,往往产生拒贷、谨慎、萎缩等现象,导致困难农牧户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支持“三农”成效减弱。换句话说,泽库大部分牧户是需要在基础环节给予支持的困难群体,而当前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要求,使得这些农户被排斥在外。泽库县信用联社2012年末支持农户的贷款为1.34亿元,其中不良贷款达0.28亿元,占比达到20.89%。农牧户的不良贷款普遍存在前轻后增,年年递增的现象。由于农信社贷款门槛较高、以及加强审贷的谨慎性原则,使年年完不成上级下达的支农“三个高于”指标(即:支农贷款的增速、增量和存量都要高于往年)。而在这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相对来讲缺少。从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分析,农信社应该享受国家及其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资产置换、财政补贴、利息补偿和税费减免等政策。
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刺激和助推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
从2009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对农村经融机构的减免税政策和税前计提拨备等优惠政策,有效对农信社支农的风险防范进行助力,填补了农信社的风险补偿缺口,提升了农信社支持地方农牧民发展经济和开展农户小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工作自信心。就泽库县信用联社为例,2012年就以上“两小一联”贷款总额达到了1.34亿元,同比增加0.3亿元,较2008年减免税政策享受前的0.33亿元增加了四倍多。在减免税收的三年当中本社税前计提拨备(贷款损失准备金)649万元,占本社2013年不良贷款的23.18%,按所得税税率计算偏向性的减免税收162万元;减免所得税36万元,减免营业税101万元。减免税政策的落实无论从支农成效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农信社经营效益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支农工作不仅“锦上添花”,更为农信社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支农工作力度对农牧户更是“雪中送炭”。
三、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创造农信社经营佳绩
农信社历史包袱仍然沉重,制约着服务“三农”的功能发挥,也成为影响农信社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一是用好用活国家在财政、税务、资金和利率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积极效应。二是国家出台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农信社支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农信社要克服一切依赖思想,立足自身,深化改革,对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发展业务以及支持农牧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农信社要积极加强与政府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抓紧落实优惠政策,使其真正发挥支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