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住房信息联网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反腐功能只是“纸上谈兵” (2)

【案例】住房信息联网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反腐功能只是“纸上谈兵” (2)

马光远:大家在怕什么,第一个,一般的人群会知道,目前整个房地产房屋的供应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老是讲北京的房子很缺,但是现在真正缺多少,房地产的真实信息,跟大家这种预期之间的距离,导致房地产真正出现调整。第二个原因是,有很多人拥有多套住房,但是又不敢公之于众。

房地产信息一旦公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可能就不那么好卖了。更让某些地方官员担心的是,自己的巨额财产一旦曝光,可能会迎来灭顶之灾。正是因为如此,在联网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与中央之间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官员手中到底有多少房子,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是在各种坊间传言中,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房子绝对不在少数。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院李成言坦言,在各方压力下,官员们非常担心自己的财产状况曝光。

李成言:这个房产一查出来,就是多少个房哥、房叔、房婶都出来了,你显然你就知道,这个房产不就会被国家没收了吗?

在很多地产圈的人看来,住建部与地方政府签订“安全协议”实在是权宜之计,目的显然是为了让地方政府同意和自己联网。

李一戈,地产界资深人士。

李一戈:这可能也是一种妥协吧,因为大家都知道,上个礼拜已经报道出来,住房信息联网已经受阻了,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这一块推进不力。实际上,中心联网按照原来的要求,是今年年底,应该地级城市以上应该都联网,但是按照报道来说是已经推进到了60多个城市,但是距离几百个地级城市的要求应该说还是有很遥远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住建部为了推进联网工作可能就是做出了某种妥协吧。

根据报道,住建部与地方政府的安全协议,联网采集的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此举无疑上让地方政府放心:数据不会用来进行反腐。不过李一戈也强调地方政府能否轻易相信住建部的承诺还很那说,毕竟要不要查是个法律问题,住建部说了并不算。

李一戈:住建部没有权利对法定的运用作解释,法律能不能查询某些东西或者说运用哪些证据是法律规定的范围,住建部只能一个部门规章,它没有权限对此做出法律的规定。也就是说,法律要求对某个系统进行查询,每个部门都必须有法定义务做为配合。

虽然联网还未最终尘埃落定,但是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的博弈还将继续,最终的版本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值得期待,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相关报道:

尽管频发的“涉房腐败”案件让社会各界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的“反腐属性”寄望颇高。不过,由于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和信息主权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博弈不断,“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要实现“反腐”功能,还十分遥远。为了打消地方政府对于涉房信息的担忧,住建部在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与地方政府签订“数据采集和使用安全协议”(下称“安全协议”)。住建部同时承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采集的数据仅用于宏观分析,且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亦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保留在地方政府。

住房信息联网为何如此难产 触动利益群体是关键

一年过半,住建部曾公开承诺的实现500个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的时限已至,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推动了40个主要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后,住建部在进一步扩大联网范围时遇到了明显阻力,一些地级市建网进度不一,一些城市居民“跨区买房”难以被掌握。广受关注的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为何如此难产?

住建部大力推行的个人住房信息联网,首要的目的是摸清居民个人住房真实情况,有助于更精准地调控楼市。一直以来,我国居民的住房拥有数量、人均住房面积等基础数据,都是由统计部门发布的,其来源于对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而非住房登记信息。可是,不同城市、地段的住房差别迥异,如果不了解居民每家有几套房、多大面积,制定的楼市政策就可能“失焦”。而且,随着不同城市住房信息的联网,异地炒房的投机性行为才能真正得到监管,对保障房申请群体的审核难度也将大为降低。

更多人对住房信息联网的期盼,是希望其成为反腐的利器。楼市暴涨带来的个人财产迅速分化,加之“房叔”、“房婶”、“房妹”的出现,少数人占有大量房产的现象,让大众对住房领域的公开、公平更加敏感。显然,如果住房信息实现全面联网,任何非法渠道的房产敛财将无处遁形,有利于反腐的深入。

既然好处多多,为何住建部推进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如此艰难?不可否认,技术上确实有难度。像居民现有住房产权性质多样,公产房、小产权房之类的现状要想登记清楚,绝非易事。而且,房产信息本身就是动态的,如何实时更新也是问题。当然,更关键的,恐怕是信息的联网将触动不同的利益群体,顾虑多了,动力自然少了。对地方政府而言,信息收集本就麻烦,数据也未必愿意和国家联网。对公职人员来说,家中主要资产信息的登记和联网,无异于财产公开,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对百姓而言,本就不愿“露财”,加上房产税、物业税、遗产税的风频吹,也没有多少动力完全如实登记个人房产信息。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面临尴尬,但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脚步不会因此打住。按照国务院的规划,在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的基础上,2014年6月底前要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其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就是个人住房信息事项联网。倘若能有法规的“尚方宝剑”,才能真正破除不同利益群体的阻力,个人住房信息联网才不会屡屡失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