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固化 中国面临内外夹击?

全球价值链固化 中国面临内外夹击?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确切区分一件商品的生产者是来自于哪一个国家。国际分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深度出现在了市场几乎每个商品的生产方式中,也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分配在了某一个生产环节上。这种生产组织方式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将如何改变我们对国际贸易的认知?“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面临哪些挑战,有何应对之策?

近日在清华大学“全球价值链与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讨论会暨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上,多位国内外专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由中国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价值链与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讨论会暨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近日在清华大学召开。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拉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古里亚、中国商务部原部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名誉会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等与国内外数10位经济学者展开深入讨论。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

所谓“全球价值链”是指,当商品的产品设计、原材料提供、中间品生产与组装,成品销售、回收等所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后,形成的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生产网络。在全球价值链的每个生产环节上,附加值被不断地创造、累加,并通过该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根据经合组织提供的数据,全球货物贸易的66%以上是中间品贸易,而在服务贸易中,该数字高达70%。对此,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各国际机构的判断和观点是一致的:国际贸易已经进入了全球价值链时代。

商务部副部长王超表示,“近年来,在通讯、运输成本下降和制度创新的带动下,各种产品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重组,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也进入了全球价值链的阶段。”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也表示,“全球生产的这一新模式以全球垂直生产网络的扩大为特征。在这一网络中,消费者或生产者购买的最终产品包含了来自不同企业的附加值,这些企业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专门生产价值链中的不同部分。”

传统统计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全球贸易格局

全球价值链中,商品的最终价值是世界各国创造的附加值总和。那么,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创造的附加值有多少呢?

“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中,仅有不到一半来自于本国的附加值创造,而加工贸易却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比超过50%。如果从附加值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贸易数据,以2004年为例,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将骤降41%和49%之多。而日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附加值框架下,其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40%和31%,原因在于,日本的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以中间投入品的形式,经由中国等廉价劳动力充裕的亚洲国家进行加工装配后,再间接出口到美国和欧盟市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魏尚进教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Robert Koopman,与高级经济学家王直展示了它们的最新成果。

商务部专家介绍说,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解出中国实际的附加值贡献,要比直接计算进出口总额更能反映中国的真实贸易地位。“在进出口总额的计算中,存在着两项重要的重复:第一,本国出口品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品的价值,作为进口计算了一次,又在出口时再次算在出口总额中;第二,本国进口的产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利用本国出口商品制造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一项的重复计算极为巨大”。

商务部前部长陈德铭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的观念认知得到了更新,传统计算出口商品总值的国际贸易统计缺陷逐步显现。以往的顺差、逆差的概念并不能如实地反映贸易伙伴之间的利益格局,反而会滋生贸易保护主义。”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