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化解转型阵痛的“平安符”——大同市南郊区创建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平安区的实践
阅读提示
大同南郊转型并发症引发阵阵巨痛:这里属“煤都”之锁钥,“魏都”之门户,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坐落于此,自古以来就是北控大漠,西卫京师的咽喉要地。
全区现辖3镇7乡、19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9.7万人。矛盾集中体现在:一是在近五年来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拓宽改造、文物保护、安置区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御东新区建设和大项目建设中,需“动”的人多,“迁”的户多,安置的点多,产生的矛盾多。从2009年以来,该区拆迁涉及9个乡镇90个村,3.99万户,13.2万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42.5%。二是煤矿资源整合带来的社会稳定压力短期很难消除。全区原有煤矿150座,整合后保留17座,共造成长期依赖煤矿生存的5个乡镇69个村约2.9万人无工可干,无地可种,无钱可挣,甚至无事生非。三是煤矿长期开采,造成大面积沉陷区需要治理,大量的村民需要搬迁,共涉及71个村庄,占到总村数的39%。四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行政区划,造成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常年保持在3万人左右,外来人口作案达到67%。
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转型期间,平安建设怎么搞才能更扎实,更有效?大同南郊的做法是,以落实社会服务管理措施为先导,谋民生之计;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为重点,解民生之急;以强本固基为主体,铸民安之盾。三大措施确保了全区社会持续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2012年财政收入平均递增23.5%,去年达到98亿元,四年共搬迁10.3万人,基本保持了和谐有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也持续了高位,达到了95%以上。今年6月1日,该区被中央综治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评为2009年—2012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以转型跨越为主线,谋民生之计,筑民安之基
抓住重点,事半功倍。针对69%的群众诉求集中在征地补偿、房屋征收、煤矿沉陷区治理与群众搬迁、城市棚户区改造四个方面,南郊区委、区政府通过三个“加”解决了绝大多数群众所盼、所想、所忧的急切问题,减轻了矛盾上访的压力。全力加强了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力度。四年来共投资321.7亿元,完成91个村,共安置住户3.2万人,安置房屋9302套,达106.56万平方米;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两年规划投入9236万元,并初步完成大路新庄、落里湾等五个村的村容村貌整顿,加快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当年就完成两个乡镇,共5个村1000户的主体改造;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近2年投资12.3亿元,着力带动群众切身利益的增收,出行、医疗、教育、社保等问题。
化解难点,迎刃而解。农村的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不适应,引发了邻里纠纷和就业模式的改变成为平安建设新的难点。南郊区委、区政府在经过仔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区抓点带面,积极推广新建农村社区“五室三网两活动”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综合工作室、阳光警务室、视频监控室、治安处置室、物业管理室和声频网、视频网、人才网,开展促进邻里关系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宁丰社区64岁老汉王权海高兴地说,咱们没想到的,领导都给想到了。现在82%的新建社区都基本达到了“532”的硬性要求。在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上,全区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的力度,要求本区大型商贸、驻区工业企业优先安排本村附近村民,这也作为企业入驻南郊区的基本条件之一,一年就安排各类人员就业1.1万人。
控制源头,提纲挈领。近三年来,全区大规模推广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叫响“服务零距离”的口号,全区共设立区、乡、村三级网格849个,把格内人、物、事、地、组织全部分类整合,按照 “区→乡→村→两委→网格→农户”顺向模式进行管理,形成“农户→网格→村→乡→区”逆向模式信息反馈,区乡村三级设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依托北京易信公司接入全省人口信息网,并对基础信息库进行更新和完善,将农廉、组织、党建、政务审批、人口计生信息进行串并,配套建设了中央控制系统、LED电子屏幕、3G无线信息采集、终端手机,完善了网络划分,职责梳理、流程确定、网络运行等各个环节,引入星级化、精细化、定向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群众述求。管理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让问计于民不下楼,表达诉求不出家的梦想变为现实,水泊寺村网格长小刘说,我每天干的事,上至省领导,下至老百姓,全能看得到。这个系统试运行的4个月来,收集群众建议400余条次,化解矛盾纠纷310余起,帮助群众380余人次。
以平衡利益关系为主题,解民生之急,固民生之本
社会矛盾说到底,大多数是利益矛盾,治本的方法是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点,协调平衡利益关系。具体操作上,南郊区区政府在依据法律,吃透政策的基础上,一是平衡好村民与企业的利益。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辖区内许多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路毁、水干、地荒、房裂、人贫的状况。经过该区与煤矿企业的积极沟通,1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已实现了自主整体搬迁,但仍有53个村1.6万户村民需要搬迁。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在积极治理,争取资金的同时,依托省属企业—同煤集团,以资源换搬迁、以资源换岗位、以资源保安置,力争在2年—3年内,有计划、分批次地将采煤沉陷区的受灾群众全部搬离,彻底改善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二是平衡城与乡的利益。在已经完成两轮“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力争在未来的5年-8年内,将“城中村”全部改造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宜住宜业的新型农村,尽快实现教育、卫生、养老、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全覆盖。
以固本强基为主体,办民生之需,铸安民之盾
平安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在推动平安建设上,南郊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重中之重,拿出更多的人财物向基层倾斜,以小安,积大安,以局部,带全部。去年一年,该区实施了具有南郊特色的“两张网工程”:网上主抓平安局域网的建设,基层设施配套,科技化的运用;网下主抓以派出所、阳光警务区、专兼职巡逻队、村治保主任、综治信息员、社区楼长单元长、网格长、网格员等为主的传统群防群治力量。他们还充分发挥科技在平安建设中的“加速器”的作用。在全区共投资3000万元,安装监控探头1000多个,中央指挥系统和乡镇村实现了全部连接。继杨家窑村成为全省首家利用PDA手机网络移动系统管理的数字化村庄之后,全区较大的50个村已推广,实现了移动办公、移动管理、移动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