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视听结合,发展语言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着成效。例如教学一节语言综合训练课——《跟秋姑娘旅游》。教学中假设“秋姑娘”带领学生来到了丰收的果园。“秋姑娘”要求学生欣赏一篇一百多字的短文──《秋天的果园》:秋天,果子熟了。阳光下,那熟透了的柿子象一盏盏灯笼挂在枝头,红彤彤的枣象一颗颗玛瑙似的逗人喜受。满树的苹果象一张张孩子的笑脸。葡萄架下,成串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绿的、紫的……闪着迷人的光彩。多么美好啊,秋天的果园!一阵凉风吹来,树枝摇晃,果儿点头,散发出甜甜的香味。教学中,视听结合,图文同步,调动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自然科学的内容更富于形象性,更能促进浮想联翩。
6.发展认识,把握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
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例如课文《捞铁牛》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大铁牛的事。怀丙和尚说: “铁牛是被水冲走了,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做实验固然可以说明问题,但能否另辟蹊径呢?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制作课件,既展示了当时捞“牛”的困难,滔滔黄河水,铁牛沉入于泥中,又分步展示了捞“牛”的全部过程,让学生明白船、沙、绳、牛这几样事物之间的联系,搞懂了水托船的力量比铁牛的重量大时,就把铁牛捞起来了。这就是怀丙说的话的道理。学生的认识过程随着电教媒体显示的作用获得了质的飞跃。
7.对比文本,培养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例如在教学《燕子》这一课中燕子的外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处理文学信息的独特功能,把这两段文字输进计算机:其一,全身的毛都是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其二是课文的原句,并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几个词用不同颜色表示。教学时教师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描绘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8.再现情景,丰富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总之,声光电影的多媒体技术,改变和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犹如给语文课堂输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但这种辅助手段的应用须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