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前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这些精神既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敲响了警钟,也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不少地方对城镇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大拆大建”“高楼大厦”“大片居住区”上,不仅已有的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地中等城市也争相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似乎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就是一个“大”。在这些认识作用下,一些地方的城镇化脱离实际贪大求洋,造成了发展不协调、管理服务不配套等诸多问题,生活质量难保障、社会关系难协调,矛盾越积越多,离城镇化的初衷越来越远。
城镇化并不是人口越集中越好、城区规模越大越好。这是一些发达国家在饱受“城市病”折磨后得出的经验。以德国为例,现有8200多万人口中70%分布在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产业政策也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进行谋划,不少跨国公司、著名学校就位于小城镇。
我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但应在自己摸索的同时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一些城市缺乏约束性规划,“摊大饼”式地发展,不能代表城镇化的未来。
市因人而兴,城因人而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生活。合理布局城镇化进程,要综合考虑发展水平和吸纳能力,既要重视大型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要重视中小城市、小城镇的主体作用,使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吸引力,减轻已有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压力,化解日趋严重的“大城市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