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用好手中的权力

浙江:用好手中的权力

——话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之四

能否用好手中的权力,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严峻考验,是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官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社会公权,只能是服务人民大众。但是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却演变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私权。在他们心中,公权就是自己随心所欲的特权。

特权,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为。它并非天生,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平等的突出体现。河南省四任交通厅长为什么会“前仆后继”,倒在“金弹”面前?为什么“官二代”火箭式提拔和“萝卜招聘”接连不断?透视之下,不难看到在这背后狂舞的魅影——特权。

特权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陷。一个社会的秩序力量在于制度,在于官。制度不完善,官员不自律,权力过分集中、运行不透明、监督不到位、追责不彻底,特权这颗毒芽在少数官员身上就变得顽固和强大。特权的存在,助长了权力崇拜,危害了社会公正,破坏了社会信任,强化了制度惰性,形成了利益固化的痼疾。特权成了滋长“四风”的毒素,此毒不除,“四风”难治。

消除和隔离特权这个毒素,最有效的武器是法治,最有用的屏障是制度。一个社会,要防止好人变坏人的“路西法效应”,唯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权益,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向明确,关键在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民生,即使最穷的人,其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但是为什么还有人不满?因为少数官员的贪腐行为和社会上“拼爹”、“拼关系”、“拼金钱”现象的抬头,让他们感到不公平。老百姓痛恨的“四风”,其背后的实质是特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做的就是加快改革,简政放权,强化监督。只有科学分权、有效限权,才能让官员回归“仆人”,让权力回归服务。

美国“柠檬水女孩”和北京女孩练摊的故事说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还远远不够。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政府归位”,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社会公共品,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权益。让没有特权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托起社会公正的底。

让群众能讲话、讲真话,这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倾听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倾听诉求包括“沉没的声音”。当下,公众对自身权益的关切、对公务员行为的要求,其敏感和强烈程度大大增加。只有建立起畅通无阻的民意表达机制,透明及时的信息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积极主动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群众不让做的事,官员一定不能做;群众能做的事,官员也未必能做;呼吁群众做的事,官员首先应做到。做到了这一点,党员干部就能自觉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人民群众就能从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具体感受到公平正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