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保证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按照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近期分别到各自的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头、起好步。常委们强调,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保证作风建设常态长效。(2013年07月17日人民日报 )

优良的作风是党的立党之本、创业之基、动力之源。以优良的作风为保障,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前我们党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绩,但是我们仍然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如果作风上出问题,“中国梦”就可能有“夭折”的危险。在河北省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重温“两个务必”,就是告诫全党,要加强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笔者认为要保证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就需要在整治“四风”、制度建设、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等四个点发力,奏响作风建设的“进行曲”。只有奏响作风建设的“进行曲”,才能让我们党“青春永驻”;才能助力“两个百年”的目标早日达成。

整治“四风”是“抓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受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大作风问题,是侵害党员干部队伍的四大“毒瘤”。“形式主义”与求真务实的作风背道而驰的;“官僚主义”是严重脱离群众的表现;“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腐败的前兆。“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正在局部侵蚀着党的“生态系统”。如不及时清除,就可能有病入“骨髓”的危险。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以整治“四风”是抓手。只有祛除“四风”积习,才能回应“民之所盼”,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相连;只有祛除“四风”积习,才能保证党风、政风,风清气正。

制度建设是“关键”。制度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干部作风能否转变,最终还要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严格约束,才能使好的作风得以保持和弘扬,让不好的作风得到制约和惩罚。“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制度是关键。只有通过制度保障,才能让作风建设“有的放矢”;只有通过制度跟进,才能让作风建设“有据可查”;只有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让作风建设“善做善成”、“常态长效”。

群众参与是“保障”。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作风建设“一头热一头冷”,那“转作风”就会脱离群众,“自弹自唱”。作风建设也就不可能做到善做善成。其实作风建设不只是干部的事,群众也有“义务”。转变干部作风,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严格监督。只有群众热情参与,才能让干部知道民之所盼;只有群众认真监督,才能保证作风建设不脱离“轨道”;只有群众和干部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转作风”善做善成。

贯彻落实是“重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风建设落的重点是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如果有制度而不落实,那制度就是“橡皮图章”,没有任何约束力;如果有制度而不落实,作风建设就是“空谈”,没有任何意义。然而作风建设的难点也是贯彻落实。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观念,如“潜规则和面子观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情往来”等都制约作风的贯彻和落实。克服这些“难点”,就要领导带头。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只要领导带头、自上而下,通过上行下效,基层干部自然会主动参与,把作风建设的成果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