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土地用途管制的缘起——城乡中国系列评论)
农村宅基地从自用走向可转让,还与一项制度变迁有关,那就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出现。这里所谓“土地用途管制”,指的是在土地的农业用途与非农业的建设用途之间,被划下了一道法律鸿沟——普天之下,凡农业用地要转为建设用地的,一律要经过严格的行政审批。
数年前访问过一个农机专业户,户主姓沈,拥有十多个台套的大型农机具,为周遭的农户服务。一般是承包农户来预约,然后老沈上门提供耕、耙、插秧、收割等服务,论亩计价,听起来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过老沈讲到的问题,却把我难住了:他的农机具多,没处停放,占自家一小块承包地,打上水泥地面,搭个棚棚,权作停放农机的场所。就这么档事,有关部门查来查去说“违规”。
老沈是农机大户,也算是地方模范人物,沾上“违规”行为总不大好吧?可是他怎么也不明白,政府提倡发展农机专业户,购置农机可领财政补贴,县委书记来看时也是满口称赞。但买来的农机,总不能停在田里检修吧?他又没有占公家或别家的地,不过是用自家承包地修一块农机停放场,怎么就违了规?
在场的有镇土地所的干部,解释道:承包地只要打上水泥地面——“路面硬化”是也——就成为“建设用地”,也就从“农用”转为“非农用”,凡是未经审批的,就犯了土地用途管制的法规。倘若问,农机不算农用吗?回答是,只要地面硬化,地表的土壤结构被破坏,搭棚也罢,盖楼也罢,反正再不能农用了。
此后遇同类现象,见怪不怪。某家台湾农业公司包了几百亩地搞插花,要一块地方作整理插花之用,但涉及地面“硬化”,得不到批准,只好离地一尺,搭个“空中平台”,有关部门来查,回应是土壤结构未遭破坏,“在下面好好的呢”!还有一年,猪价急升,影响宏观稳定,政策扶持养母猪,种种补贴之外,还加拨盖猪圈的用地指标——猪圈要打水泥地,也纳入“硬化就成建设用地”的管制范畴。
搞懂了。接着要问的是,该项制度从何而来?偌大一个中国,又处于急速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之中,每一小块土地的“硬化”都要行政审批才合法,这一套管制究竟是怎么搞起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