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时期(3)

标语4

党的群众路线在苏区时期的孕育并形成,对实现当时党的政治任务,加强党自身建设,对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均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其一,它使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认识了共产党。长冈乡群众所说的,“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就是这种认识的由衷表达。共产党也因此得以在苏区站稳脚跟,迅速发展,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天地,把党的最低纲领首先在苏区付诸实现。蒋介石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动用越来越多的兵力、物力和财力,对苏区进行越来越残酷的“围剿”和封锁,都只落得当了运输队长,无功而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红军长征北上后,党所以能够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在自身力量极其微弱的情况下,领导苏区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壮大革命武装,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积蓄了极可宝贵的力量,还是因为人民群众信赖共产党,还是因为党坚持了群众路线。

其二,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会了自己解放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国家的道理,并且增长了这种才干。因而,苏区人民不但义无反顾地当红军、上前线,奋勇杀敌,而且创造性地做好了各项后方工作。

其三,它使苏区党的自身建设得到空前加强和提高,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增强了党的活力和凝聚力。苏区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走群众路线的结果(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使党在组织上得到空前发展――1929年春,红四军开辟中央苏区之初,赣南、赣西和闽西约有党员6000余人;到1933年夏,中央苏区疆域鼎盛时,党员总数已超过13万人(包括红军中的1.5万人左右),占其时全国党员总数的44%。同时,也使党在思想、作风建设上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许多新的经验。

其四,它给党在此后的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以至改革时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成为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充分肯定苏区时期形成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说:“十年内战时期的经验,是现在抗日时期的最好的和最切近的参考。但这是指的关于如何联系群众和动员群众反对敌人这一方面,而不是指的策略路线这一方面。”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党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强调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是我们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党的七大进一步把群众路线提到关系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党的性质的高度。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列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建国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不断丰富发展,1957年7月,毛泽东把党的群众路线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联系起来,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脱离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把恢复群众路线的传统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党认真贯彻实行之。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由此,《决定》把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融会贯通起来,将群众路线系统运用于党和国家的全部活动。这是党对群众路线的一个新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又通过“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教育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给苏区时期形成的群众路线不断打上新的时代印记,使之相沿不辍,历久弥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葛立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