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为保障房乱象把脉开方

山东:为保障房乱象把脉开方

日前,国家审计署公布了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审计发现,57.99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被挪用,用以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8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问责乏力之下的低成本、低风险,是保障房专项资金挪用“屡审屡犯”的宿命所在。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截留、挪用国家建设资金,视情节轻重给予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是追回被挪用的资金后,缺乏严厉的问责。 

除了资金挪用外,保障房空置、“10.84万户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房”等乱象近期曝出,同样让人触目惊心。一边是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房政策,一边是符合保障条件的群众面对空置保障房徘徊叹息,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却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被有机统一起来。

首先,待遇资格审核审批、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等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部门和个人有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滋生出利益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其次,保障房监管往往只重视开工率、竣工率,缺乏对入住率的考核,以至于许多地方没有动力和压力建好分好保障房。房子位置偏僻,配套设施滞后,质量不敢恭维成了保障房的“流行病”,群众自然用脚投票,敬而远之。

在房价不断高企、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保障房体系需要调整,要多建公租房,少建经适房。经适房价格远远低于同位置商品房,只要这种价格剪刀差带来的寻租空间存在,监管与违规的较量就会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拉锯战,事倍功半,禁而不止。事实上,保障性住房的本义,在于确保人人有房住,而不是有房产证。就这一点而言,多建没产权的公租房,少建有产权的经适房,既能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梦想,又能从根本上断了投机取巧者的逐利念想,可谓一举两得。

保障房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形象,必须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保证善政落到实处。一是改革保障房制度,停建或少建经适房。不妨借鉴推广郑州“三房合一”新模式,把符合保障条件的廉租房、经适房与公租房对象统一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二是尽快出台《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健全完善制度。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大举开建的背景下,亟待一个全国的保障性纲领性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解决资金监管、保障对象信息审核、保障待遇分配等制度性问题,同时对保障房的位置、配套设施、考核标准进行规范。三是提高违规成本,严打寻租骗租。对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和被挪用的专项资金,不能仅仅清退、追回了之,前者应以诈骗罪论处,列入诚信黑名单,后者则给予行政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