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事实上,摆拍“女孩撑伞”,用造假的方式消费爱心,无论是个人的“公益策划”,还是企业的“广告创意”,都是一种恶意炒作行为。乍一看,摆拍“女孩撑伞”,既传递了爱心和正能量,又唤起了社会和公众对环卫工人的关注,这貌似一次善意的炒作。然而,制造虚假新闻事件,本身就与当今诚信社会格格不入,轻则违背了新闻真实原则,重则损害了公共道德。因此,当善意的炒作,影响了公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时,这个“善”实际上就成了一种“恶”。可见,善意的炒作,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以不正义的手段去追求正义,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和推崇。
时下,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炒作的阵营已经转移,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也成了炒作者的天堂。网络炒作有低门槛和高效率的特点,借助电脑和网络传播可以瞬间传遍天下,凝聚起超高的人气。问题是,网络炒作良莠不齐,一些恶意的炒作,既另类又反常,违背了社会道德,挑战了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比如,摆拍“女孩撑伞”,拿环卫工人做造假道具,用“献爱心”当卖点,尽管其出于“关爱环卫工人”的善意,但也是一种恶意的“善意炒作”,既欺骗了公众,又损害了被摆拍者的人格尊严,造成了对其道德上的伤害。
因此,摆拍“女孩撑伞”事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首先,应给各类新闻炒作设定一个边界,最起码要保证炒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能突破“消费正义、欺骗大众”的道德底线。什么该炒作什么不该炒作,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要通过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媒体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监督网络媒体始终坚持清醒自律的态度。特别是网络等媒体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职业精神。
更重要的是,应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提高对虚假、低俗炒作的监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明确新闻炒作“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劣的炒作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炒作的违法成本。因此,对于恶意炒作“撑伞女孩”,不能止于当事人公布真相和道歉,更不能止于道德评判,应给予其相应的处罚,承担违法成本。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