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党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关系,并由此收获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果。认真学习和研究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对于保持和发展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党中央在陕北的13年,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由弱变强,从延安局部执政走向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最主要、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这是我们党从延安走向全国的制胜法宝。
1.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让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前提。人民民主始终是我们党高扬的光辉旗帜。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和艰险困苦的环境中,认真探索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如创建“三三制”民主政权,不论是民意机关还是政府机关,均吸收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这种政权席位分配充分体现了民主精神,使边区各级政府能够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治国精英,政权因此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动员能力;又如大力推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度,实行竞选,在边区各级建立参议会和民选政府,使民主选举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主渠道。针对边区不识字选民较多的实际,民主实践中还发明了“投豆”、“香头烧洞”等便于操作的投票方式。群众被广泛地动员起来,许多足不出户的小脚老太太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参加选举。边区的民主政治实践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全民抗战的发动以及党的发展壮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维护群众利益,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坚实基础。在党的领导下,边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休养民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政策。在解决公私关系、军民关系上,制定和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政策;在阶级关系上,边区政府由过去只代表和维护工农利益转变为代表和维护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在劳资关系上,既扶助工人,又发展实业,使资本家也有利可图。为了保障供给,减轻群众负担,边区政府组织党政军民学开展大生产运动。致力于政策惠民的同时,党也极为关注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就连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施特朗也曾颇有感慨地说,在延安“最常听到的词汇是人民,……似乎是表达了一种最根本的爱和最终的信念”。(【美】安娜·路易斯·施特朗:《斯特朗在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79页)党真心惠民、待民的思想和行动,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真心拥护,为党在延安时期的发展壮大、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坚持廉洁自律,从严治党,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障。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就把反对贪污、杜绝浪费、保证政府工作人员的清正廉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坚持对党员、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惩贪污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5页)在反腐败斗争中,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政府廉洁,并摸索出以思想教育为前提、以建设廉洁政府为目标、以法治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群众监督为特色的政党倡廉与反腐之路,锻造出一个艰苦奋斗、以身作则、风清气正、禁绝贪污的成熟政党,使人们的面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所有来到延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与贪污成风的国统区迥然不同的地方。
4.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延安时期,党之所以能够凝聚民心、汇集民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处处带头,以身作则。他们身负全党重任,工作日理万机,却从不搞特殊,和战士、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始终保持工农群众本色。当年毛泽东说他是枣园村的村民并非戏言,毛泽东为枣园村60岁以上老人集体做寿、周恩来亲自为他们放电影的佳话可以为证。在党的领袖及其他高级领导干部亲民、爱民、为民作风的感召和激励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蔚然成风,充满着被斯诺称赞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兴国之光”。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后认为“中国的希望之延安”。就连美国驻延安军事观察组也为党同人民群众鱼水般的关系所折服、所感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个穷乡僻壤干出一番大事业的秘密所在。
5.大办教育,推动边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延安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基石。陕甘宁边区原是一块文化荒地,文盲占90%以上。为了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边区政府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发展中小学教育,鼓励倡导人民群众自办小学。此外,还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教育,如冬校、夜校、读书班、读报组,几乎村村都有,入学人数最高时达到五、六万人,使边区成为社会教育的大学校。大办教育中,边区政府坚持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广泛推行抗战教育、国防教育,以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培养抗战决心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空前普及以及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党的各级干部和民众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理想信念教育,使“打倒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成为从孩子到青年到老年的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为党在抗战中获得普遍支持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延安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的现实启示
1.把提高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始终。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这不仅仅是嘘寒问暖、送衣送米,而是看有没有胸怀和能力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起来,把分散的人群和社会整合起来。
2.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维护人民民主权益。必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加快推进选举制度和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对各级干部进行更广泛的民主教育,强化干部服务理念;畅通和规范民众利益表达及政治参与渠道,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公民。
3.致力于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利益的保障与发展为连接纽带。要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要妥善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民众生活得更加殷实、安康,更有尊严。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树立党的良好形象。这是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前提。要突出加强对公共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权力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权力部门化、利益化问题,以公开“三公”经费为突破口,推动更广、更深层次的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坚持思想引领和文化感染,强化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革命历史教育,不断增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引领全社会,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
6.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制度保障。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做出制度规定,健全便民服务机制、群众利益表达、保障机制和群众工作评价机制,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督查,强化责任追究,着力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