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新智库 推进理论创新

上海:打造新智库 推进理论创新

原标题:上海需要怎样的新智库

当前强调国内智库建设,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创新,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推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而上海正在致力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步伐,上海智库建设更要着眼为上海建设和先行先试进一步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调研时曾指出,社会科学系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强大的智库之一,在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以理论成果回答现实问题,为上海先行先试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这为上海打造新智库指明了方向,成为上海社科系统未来建设的努力方向。

了解大势,把握智库发展机遇

近几年兴起的“智库热”,是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需求的增加密切相关的。但要切实打造为国家建设和上海建设服务的新智库,则首先需要在把握大局和中国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中明确定位,把握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国际环境中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波动性、复杂性对中国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需要中国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两个大局上加以解决。这一大背景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扩大视野,深入研究自身发展和外部变量之间的互动规律,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独立性和持久性给予有力的论证和说明,为中国发展路径选择提供科学的解释和支撑。如果智库没有全球视野,就不能把握大的形势,也很难对未来发展和选择作出真正准确、科学的判断。

二要进一步深化现实形势研判。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现有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依然快速增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经济社会各类矛盾也在不断积累,新旧矛盾交织呈现触点多、燃点低、分布广等特点。这就要求哲学社科工作者更加深入现实,把握本质,探索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看法。寻求一个特大型国家,以非资本主义方式在较短时间里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是我国智库建设的重要任务所在。国内智库不仅要对现实提出批评性意见,更要对现实提出更多建设性、改良性、完善性和修复性的意见。

三要进一步加快价值建设。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益频繁。国际上各种敌对力量除了政治施压、经济制裁之外,现在更多地从文化价值角度进行渗透。这就需要哲学社科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受到价值确立、价值建设的紧迫性。怎么生产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支持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成长,如何加快价值构建,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价值,怎样增强文化软实力来抗衡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些都需要国内智库在思考和研究基础上做出理性的思辨和回答。

四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当中更加彰显合理性、科学性和必然性,但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制度的整体设计与推进工作仍十分艰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基础上,这决定除了体现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和局限外,社会主义还要承担原先资本主义需要完成的现代化任务。这要求,当前强调国内智库建设,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创新,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推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而上海正在致力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步伐,上海智库建设更要着眼为上海建设和先行先试进一步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五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近百年来接受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初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国外新的知识要素,现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力在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中开拓了新的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注重创新,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夯实基础,打造多层次智库产品

一家智库究竟有没有影响力和生命力,关键还要看其能否打造出引人瞩目的智库产品。这需要切实贴近大局,在学科发展和基础理论上狠下功夫,在智库建设的综合配套保障措施上下大力气。

首先,要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夯实智库建设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没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智库建设就会成为 “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纵观国内外知名智库机构,可以发现,其往往也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知名或权威机构,它们一般都具有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学科研究,基础和前沿理论水平在学术界也具有领先地位。国内智库建设,也需要加强和夯实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快对前沿理论的跟踪和掌握,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占领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和制高点。

其次,要通过国情市情调研,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展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全方位夯实智库建设的基础。具体而言,要打造多层次的智库产品,这包括,要“按理”生产智库产品,即智库研究成果应有较为强大的理论支撑;要“按需”生产智库产品,即要产销对路,按照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迫切需求推出智库产品,要解渴解扣,管用实用;要“按势”生产智库产品,即要开展中长期的战略研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判断,体现决策咨询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国际比较性;要“按急”生产智库产品,即要瞄准党委和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急迫问题,迅速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次,要形成智库建设的综合配套保障措施。一是要对智库产品进行营销。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智库产品供应市场中,地方社科院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品牌优势。目前阶段还是要酒香仍要勤吆喝,不在营销上精心组织,就很难扩大智库成果的影响。但营销不是简单的销售,而需要策划和组织,需要有一套管理的方法。二是要形成合理的体制机制。智库建设长远来看,还是要靠制度推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智库的持久发展,最终形成有利于智库功能完善的制度体系。三是要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队伍。地方社科院的智库建设归根结底还在于人,在于能否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队伍。这批队伍应能够随时响应社会发展对智库的多种需要,能够就某一问题迅速加以研究并给出有效答案。这批队伍的人员结构和梯队层次要合理,要有持续竞争力。

最后,要在错位竞争中确立智库优势。社科院系统建设新智库,面临着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的激烈竞争,社科系统必须充分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实现突破。例如,高校基础学科研究实力强,有多学科综合优势,但高校对决策咨询研究有些“偏冷”,而社科院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又从事大量对策研究,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联系更紧密,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政府决策。再如,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虽比社科院了解实际情况,但由于政府智库往往由在职和退休官员组成,研究的主题(往往是部门管辖范围和以前主管领域)和思维模式存在一些部门利益和官员思维惯性,其建设性意见比较容易提供给决策者,但往往局限于区域视野和短期的应急研究,独立性、前瞻性和国际性方面还有所欠缺。社科院与政府“若即若离”的关系,又让社科院具备智库作用的比较优势,在拥有前瞻和长期战略眼光的同时,突出研究的理论高度和国际视野。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