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恪守“为民”宗旨 奋力同步小康

贵州:恪守“为民”宗旨 奋力同步小康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一再证明,离开了人民群众,不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落实好为民务实清廉的党性要求,再好的目标和设想,都不可能办成。

党的十八大之后,省委在倾听基层意见建议、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三个不能代替”原则,明确了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核心指标,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路子,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看是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否恪守“为民”宗旨,是否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恪守“为民”宗旨,是奋力同步小康的根本和前提。我们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以群众的意见作为我们的镜子,以百姓的期待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以同步小康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以“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作为总载体,凝聚起强大的贵州力量,创造出贵州速度,展示出贵州精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转化落实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统一行动。以同步小康创建的实际成效,来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同步小康创建提供坚强保证。

恪守“为民”宗旨,准确把握同步小康“三个不能代替”原则   

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中必须坚持“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这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发展更加均衡的核心要义,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要求,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三个不能代替”是辩证统一体,必须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坚定不移地贯彻,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落实好。在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展先进县示范引领率先达小康,发展中等县比学赶超尽快达小康,发展困难县全力追赶如期达小康;在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中找准帮助扶持的重点,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处于平均线以下的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身上,尽力帮助困难地方加快发展,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计;在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中找准办实事好事的重点项目,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鼓舞群众,以解决好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问题动员群众、感染群众、引导群众。

恪守“为民”宗旨,深刻理解同步小康“三项核心指标”        

人均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和环境质量是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在所有指标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判定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必要条件。“三项核心指标”中人均经济总量是基础,城乡居民收入是关键,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和饮用水质量,以及垃圾污水处理情况是根本保障,“三位一体”,必须同步完成。就“三项核心指标”本身而言,是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必须完成的下限指标,而不是上限指标,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三项核心指标的完成质量上,真正实现县域内人均生产总值在31400元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大多数城镇居民收入都超过2万元、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都超过7000元,真正实现县域内空气和水洁净清新、垃圾污水得到无害化处理。“三项核心指标”并不能完全代替整个指标体系,决不能仅仅围绕三项核心指标去做工作。必须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社会和谐、环境质量等六个方面指标系统统计监测的基础上,摸清家底、找出短板,抓好“短板”的攻坚,来提升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

恪守“为民”宗旨,一切从老百姓的愿望出发              

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必须从老百姓的自身愿望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分析研究,科学谋划创建目标和重点任务。应当下力气做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速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七个方面工作,认真落实好改革创新、产业、财税、金融、用地、人才、对外开放、分类推进等政策措施,推进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同步小康创建的重点应是加快补齐工业化、城镇化“两块短板”,提高工业经济、城镇化率、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四个比重”,着力抓好“5个100”、“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等载体和平台建设,把速度拉起来、使结构优起来、让效益好起来。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中,应当坚持自愿申报原则,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建成一个认定一个,不能把指标层层分解,不能按年度分配任务,不能层层制定考核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越到基层样本量越小,越缺乏必要的统计支撑,如果制定乡镇和村一级的监测指标,容易陷入“被小康”的误区,一家大户可能拉动全村百姓收入增加,但实际可能是大多数老百姓还是收入依旧、甚至收入减少,往往会存在指标都完成了,但是老百姓不认账、不买账,应该在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中运用一些群众容易接受的复合性标准来衡量创建成效。比如,第一看群众收入情况,看荷包鼓不鼓;第二看住房情况,看有没有危房,房前屋后硬化、卫生整洁、家具摆设、生活水准等方面怎么样;第三看基础设施情况,比如道路、吃水、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配套齐全了没有;第四看保障情况,包括扶贫、就业、低保、新农合等保障情况,低收入困难群体是否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第五看老百姓的接受情况,是不是认可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对于乡镇,可以再加一条,应该看基层党支部建设得怎么样,基层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得怎么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得怎么样。这些标准和要求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所掌握。

恪守“为民”宗旨,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选择好、中、差不同类型的乡镇和村居来开展示范建设,可以集中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等方面的力量,投入到示范创建中,注意对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和村居,提升其文化教育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对经济条件中等的乡镇和村居,要引导其在某一个方面有明显变化;对于经济条件中等的村,要集中精力逐户制定增收计划,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缺资金、缺项目、缺信息、缺技术的困难群众落实增收措施,使农民收入增加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尊重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注意调查研究,发掘创建典型、梳理创建经验、树立创建示范、提炼贵州特色,引导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重心下移,走村访户,将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实施步骤等向群众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群众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同步小康创建路子;尊重群众的切身感受,把近几年来在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喜人变化告诉群众,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切实享受到小康建设带来的好处,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努力营造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恪守“为民”宗旨,切实加强服务型富民型党组织建设          

“同步达小康、县委是关键”,“农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科学发展、同步小康、后发赶超,关键是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加强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建设好服务型、富民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水平,真正做到有能力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当切实配好发展型领导班子,建好发展型党组织,积极发动各部门和各级干部积极主动为全面小康献计出力,引导各级各部门主动围绕同步小康创建,提出自己部门的创新性工作目标来,并以此作为目标考核的依据,动员大家都来想办法、出主意,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始终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积极向上争取、向外招商引资、向下组织发动,动员社会各界有序介入,开展项目化、实物化、载体化的创建行动,努力把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变为现实。

(作者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全面小康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