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谈国企受苛责原因:着重发展轻宣传

《瞭望》谈国企受苛责原因:着重发展轻宣传

19300000338583131946915957987

原题:国企改革这十年

“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就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所说的这句话,既亮出了公有制经济不容动摇的底限,也凸显目前国企改革活力仍然未能充分释放的现实;既是对过去十年国企改革实践的总结,更是对这场改革未来方向的进一步明确。

从国资委成立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破浪前行,企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然而,在国企发展壮大的同时,却出人意料地陷入了舆论困境:从垄断到腐败,从低效到高薪,外界对于国企的质疑和指责之声一直没有间断。甚至有观点认为,国企已经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前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应不断削弱国企,甚至彻底私有化。

这些判断,既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理解不充分的原因,也有少部分人另有所图故意混淆视听。但无论情况如何复杂,国企和国企改革的前进步伐决不能因此而有所放缓。

当然,今日之国企改革远未结束,比如:国有股权过大、机制不灵活,与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要求不相协调;国企发展质量不高、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国企财务管理弱化,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亟待提升;“走出去”过程中国际竞争力较低,还不具备跨国经营实力……还有待加大改革力度以充分释放国有经济活力。

“改革还未成功,国企仍需努力。”面对民族复兴大业,在后危机时代,只有国企才能担当起带动中国经济冲出包围、实现转型升级主力军的角色。因此,国企改革深化的好与坏,不仅仅是重大经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文/尚前名)

中国国企为何陷入舆论困境

在日益严峻的舆论生态环境下,除了进一步推进改革,还需把国企和人民的关系说明白,一些长期让人感到困惑的难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为什么国企的发展越来越好,受到的苛责却越来越多?

对于这一问题,有权威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长期以来,各级国有企业发挥优势,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国企形象建设工作。但大多数国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发展、轻宣传,重经济指标、轻品牌建设,重正面宣传、轻形象公关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国企之所以容易陷入舆论困境,大体可以归结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不同步

权威人士谈到,国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的经济学教材用的几乎全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欧美企业的案例,国企成功背后的价值也没有总结到位,也很少主动设置议题。所谓的“国进民退”论、“国企垄断”论、“特殊利益集团”论、“国企低效”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竞争中立”论等,均是西方和国内少数新自由主义学派先贴标签、先发制人,我们再去研究应对、再去解释澄清,比较被动。

同时,缺乏有中国特色的、有说服力的国有经济理论。国企和人民的关系一直没有理论界定,专家和群众总在质疑国企改革发展的成果未能全民共享,少数媒体甚至挑动民意和国企的对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可以从理论上把国企和人民的关系弄清楚,把国企红利的去向说明白,达成国企为民谋利、人民心系国企的共识,一些长期让人感到困惑的难题将会迎刃而解,“国企私有化”等谬论也就没有多大市场了。

软实力建设和硬实力发展不匹配

权威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比较重视促进国有有形资产的增值和保值,而忽略了国企品牌等国有无形资产的建设和维护。国企的“硬实力”已经够硬,但“软实力”却太软,品牌实力和经济实力不相称,社会声誉地位与自身政治经济地位不相称,美誉度与知名度不相称。

目前,全国国有企业超过15万户、员工队伍超过3000万人、资产总额69万亿元。2012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4.2万亿元、利润1.7万亿元、上交税费2.5万亿元。近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中国国有企业不断增加、排名不断上升,2012年上榜的国有企业达到54家。然而,以品牌价值对公司营收贡献进行排名的《商业周刊》“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至今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上榜。

这从侧面说明,对照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的价值观感召力、文化吸引力、品牌影响力等软实力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国有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优”的症结所在,所以必须把提升企业软实力作为一个“硬道理”来抓。

单向宣传方式

与多元化舆情不适应

从舆论生态来看,官方和民间话语体系日益融合,占领新的舆论阵地刻不容缓。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体系为国企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随着网络、手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和市场化媒体发展壮大,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境内与境外、网上与网下、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相互影响,“全民围观”的民间舆论场,正在影响着社会舆论,舆论生态变得复杂而不稳定。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已跌破及格线,社会“反向情绪”越来越严重。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国内舆论互相交织,争夺话语主导权的斗争任重道远。当前世界局势剧烈变动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不同价值理念和制度的较量更加激烈。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和矛盾多发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社会思潮多变、思想意识多样。西方以“竞争中立”、“国家安全”等种种借口限制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的发展。少数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专家学者极力鼓吹国企私有化。国外国内两种势力遥相呼应,形成一股影响国企改革发展的舆论暗流。

从国有企业自身来看,舆情多发频发而手段单一资源分散,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国企点多线长面广,管理上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内部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往往因为内部管理不善、应对不力造成舆情事件。有权威舆情监测表明,2012年央企的舆情危机事件数量持续上涨,与企业自身问题相关的超过了九成。许多国企熟悉传统的正面宣传,习惯于对内传播、向上传播、事件传播,但公众传播意识薄弱,没有责权明确的公共关系管理体系,自身诉求和公众需求不一致,与公众沟通不足。部分企业观念和意识落后,宣传资源分散、工作机制不健全、危机处置能力不高,造成一些个案、个别问题被热炒,进而放大为整个国企的形象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管理不到位、领导重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到位、能力素质不到位,还没有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生态环境。(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