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评说中国经济:不可错判、错会、错失中国(2)

世界评说中国经济:不可错判、错会、错失中国(2)

不应错会——中国经济 新旧转换

谈论中国经济前景,必须洞悉其特征和脉动。当下,中国经济正进入新旧交替的“关键点”,误读与错会更易发生。“一些照搬教条理论和他国视角的海外人士,并不真正理解中国,”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是说。

前期批发价格指数下滑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经济通货紧缩的一个信号。“这是一种误解”,《华尔街日报》载文说,在中国这一价格指数的匡算中,工业原材料占四分之三,如果消费价格基本稳定,这种变化反而可能引发成本下降,使汽车、家电等诸多行业受益。

对于不少人担忧的所谓“中国式债务危机”,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考虑到中央财政的实力和较高的居民储蓄率,中国仍有充足条件避免企业和金融坏账拖累公共部门财政。

而在围绕中国经济转型进程“快与慢”、“好与坏”的辩论中,美国耶鲁大学知名学者斯蒂芬·罗奇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任何经济的再平衡都不会一蹴而就。成功需要战略、时间和决心,这三样东西中国都具备。他注意到中国服务业正加速增长。“这是走向消费拉动的再平衡过程的关键基石之一。中国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正逐渐变得清晰。那些怀疑中国的人再一次误读了中国经济的重要迹象。”

正如罗奇所说,上述内在驱动力的趋势性变化,才是观察和评判中国经济转型过程最有意义的指标。从更长期的角度观察,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途中加速”阶段,后发优势依然存在。

“过去十多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结构性驱动潜力(如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还远未被充分挖掘。中国出现所谓“刘易斯拐点”的真正劳动力缺口的时刻还远未到来,新型城镇化将使劳动人口继续进入效率更高的工业部门,生产率将进一步提升,”汇丰银行的一份报告这样说。

有受访学者提出,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是转型变化中“行百里而半九十”的进程阻碍和利益固化,这将制约中国经济成长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而其解决之道,唯有深化改革。因此,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用改革的最大红利让广大人民受益”,乃是切中肯綮。

不可错失——中国经济 超越奇迹

“7年要从4车道变成50车道,中国的‘路’有多宽!”——《“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8月出台,美国《福布斯》杂志迅速跟进报道,海外网友则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形容。作为这个国家战略的一个目标,中国的城市互联网带宽将由目前的约4兆提升至2020年的50兆。

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辞旧迎新,超越奇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革催生质变。美国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来自创造”而不是“与生俱来”。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国决策层正在加速推动经济要素禀赋的结构演进,创造中国新的竞争优势。从促进光伏产业到海洋经济战略,从加快节能环保到扩大信息消费,中国创新的“大棋局”步步前行。这些创新和变化将给世界带来新传奇、新机遇。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载文如此描绘“中国新机遇”:在中国,你将看到众多高效锅炉和制造基地。路透社的文章说,中国正在扩大投资开发新技术,以解决能源问题和治理污染。这表明,中国正为迈入世界清洁技术领先国家之列加速努力。

不仅是技术升级,中国的金融深化、消费升级等,都将具有巨大的正向外溢效应。德国《明镜》周刊疾呼本国乳业抓住中国市场的黄金机会,抓住千万甚至上亿新消费者群体。仅从2010年到2012年,德国对中国牛奶出口就增长了14倍。这是一个“巨大的,仍在不断迅猛增长的市场”。

“中国新政府的政策规划相当有说服力,”著名的“金砖先生”吉姆·奥尼尔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中国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机遇需要辨识,更不能错过。”(参与记者:金旼旼、蒋旭峰、黄继汇、刘凡、杨琪、蒋寒露、王亚宏、陈济朋、陈雪莲、刘怡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