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时代传媒精神的塑造与构建(2)

中国新媒体时代传媒精神的塑造与构建(2)

三、大数据时代塑造和构建中国传媒精神的对策建议

传媒既提供信息又提供关于信息的解释,其社会功能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而不断调整、矫正和重新定位,传媒精神也随着媒体功能的变化而呈现多维度表达(如以人为本、社会公器、舆论监督、政治喉舌……)。因此,塑造和构建中国传媒精神应秉持大国理性,从基本概念入手凝聚社会共识,既要有批判思维,更要有主体精神、建设心态、行动理念和行动方略。

(一)传媒精神的定义。“传媒”指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包括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的反映,精神具有能动性并可以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当“传媒”与“精神”组合成“传媒精神”时就产生了三重涵义:一是遵循和运用媒体技术及规律,二是具有地域时代气息和人类思维理性,三是既发挥传媒工具的功能,又发挥人类精神的能动性。21世纪第一个龙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中国梦引入治国理念[9]。由此而来,本文将中国新媒体时代的传媒精神定义为:以中国梦为灵魂把实证主义的工具理性、人本主义的价值理性和批判主义的建设理性统一起来,及时、准确、冷静、客观、均衡地传播新闻、事实、知识、理论和信息解释,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建设国家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福祉、弘扬中华文化、振兴社会文明服务[10],为共创共享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百姓当家、心灵安康的人类文明新境界服务。

(二)始终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强化国家意识,建设国家能力[11]。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多元复合社会转型时代,赋予中国传媒人铸造国家精神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传媒人不分民族、阶层、团体、性别地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提高传媒的引导力、批判力、穿透力和向善维持力,履行好舆论导向功能、社会调控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文明建构功能和舆论监督职责,自觉地成为社会生命、国家形象和民众精神安全的建设者、守望者、捍卫者,为构建健康、积极、进取的国家主旋律、全面提升国家精神安全创造强大的社会共识和舆论氛围。

(三)以中国梦为灵魂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建设理性相统一,遵循传媒规律,扩大传媒影响力,解放和提高传媒生产力。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中国梦这个统一信念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美国学者也承认,处于转型中的社会,共识与秩序比自由更重要[12]。面对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非线性化、传播效果难以预测等特征,传媒人当以中国梦为灵魂把实证主义的工具理性、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性和批判主义的建设理性统一起来,根据新媒体特征来研究并遵循传播规律。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有三条重要规律:一是有效的信息传播具有化解疑团、消除流言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受众作出合理判断;二是受众拥有更多的传播机会,并享有一定的传播主体地位,有可能对媒体的表现作出更多负责任的反馈,从而影响和决定媒体的格调;三是行动的情景、人对那种情景的想象,以及人对该想象的反应将影响舆论的生成。有鉴于此,在根据不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整合分析数据,为受众提供具有正能量的个性化专业化信息的同时,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提高传媒影响力:一是坚持“内容为王”,致力于内容的精选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二是提高受众对传媒的忠诚度,通过受众数量的增加、格调的提高扩大传媒影响力;三是正确选择目标受众,对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打上具有引导舆论生成的渠道烙印。通过上述彰显传媒精神的表达形式和传媒活动,提高生产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共识、美感的能力,引导受众积极参与社会再生产活动并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因素。

(四)用中国梦扩大民族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理性,推进新媒体社会监督功能健康发展。中国梦在凝聚中国共识、振兴民众精神、引领社会思潮、塑造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统一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内生活力。在“信息爆炸”时代,通过新媒体加工和传播各种信息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潜在风险。面对由此而来的不确定性,媒体人要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中国梦为灵魂发挥传媒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弘扬社会文明,优化社会监督,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在传播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的正能量信息方面发挥愿景领导作用[13]。

综上,传媒精神的塑造和构建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工程。就微观的传媒企业而言,其传媒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征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混合,应当在供求规律支配下把握改革机会、营造创意氛围、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塑造传媒精神;就中观的传媒产业而言,传媒是关乎意识形态命脉的各种力量之折射,遵循“场论”和“注意力经济”规律所溢出的传媒效益难以被简单地纳入经济领域,要在优化传媒产业链中打造传媒精神;就宏观的国家意识形态而言,任何传媒产品都不可能畅通无阻地传布世界,传媒生产力的解放永远须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求是,2013,(4):47.

[2] [荷]品斯特. 媒体文化精神分裂分析宣言[J].廖鸿飞,译.北京: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8):96-97.

[3] [英]狄更斯.双城记[M].张玲,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

[4] John L.O'Sullivan. Annexation[J]. The United States Democratic Review Volume 0017 Issue 85(July-August 1845): 5-10.

[5] 孟庆鹤.美国传媒中的“显然天命”精神[J].西安:新闻知识,2011,(2):43-44.

[6] 王永亮,程燕群.传媒精神刍议[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32.

[7] 宫承波.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J]. 济南:山东社会科学,2010,(5):60-64.

[8] 刘 芳.平凡但不平庸——解读传媒人的“三平”精神[J].成都:商,2013,(2):143.

[9] 新华时政.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EB/ol].新华网,(2012-11-30)[2013-02-1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30/c_124026690.htm.

[10] 由佳田.中国梦开创社会文明新境界[J].北京:中共党政干部论坛,2013,(3):39-41.

[11] 史世鹏.国家能力建设理论:构建与创新[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6):59-62.

[12]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7.

[13] 史世鹏.愿景领导:塑造未来的战略方法[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2):116-120.

作者: 由佳田(1992-),女,山东龙口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传媒系学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