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问”于民是加强群众工作的必然选择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问政于民”方能政令畅达凝聚民心;“问需于民”方能冷暖入微体察民情;“问计于民”方能群策群计集中民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坚持“三问”于民,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选择和有效举措。
坚持问政于民,制定科学发展政策。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处于深刻变革、大幅调整中,各种社会问题、利益关系、群众诉求复杂交织,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做群众工作不能只是心里装着群众、思想上围绕群众,还要拿出具体措施来为群众谋福利、让群众得实惠,这样才能让群众满意、让群众高兴。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善于思考、勇于创造,我们只有接通“地气”,才能增强执政的“底气”。地处中部的湖南,要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满足百姓更高期盼,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全省干群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机不可失的历史责任感,齐心协力,努力推进“三量齐升”。我们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任务艰巨,要保证决策科学,就必须多方面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特别是那些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涉及到强制执行措施、社会反响较大的举措,事前“问政于民”更是尤为重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有序扩大公民参与、不断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着重从畅通渠道、公开信息、咨询论证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保证民主决策、决策为民。
坚持问需于民,夯实和谐发展基础。群众是本是基,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工兵”、人民群众的“公仆”,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湖南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期、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凸显期,坚持问需于民,要坚持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摸准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放下身段、不图虚名,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每村、每户的具体情况,看基层到底缺什么,群众到底需要什么。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基础上拓展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按照务实管用原则,尽量提出量化的目标和指标。要加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的协调处理机制,围绕民意征集、意见汇总、纳入决策、反馈监督等环节明确相应工作要求、制定相应工作制度。
坚持问计于民,汇聚创新发展合力。问计于民、求智于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时代彰显。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体制弊端了解最多,对民生疾苦感受最深。问计于民作为一种向群众寻求智慧的工作方式,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发掘真理,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吸取思想, 不断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艺术。要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把群众当作良师益友。要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交流,开展公众意见征询活动,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听民声、集民智;要虚怀若谷,敢于纳谏,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作出决策,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利益福祉。
(作者单位: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