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山东环保厅官微@山东环境表示,将公布春节以来受“高压泵深井排污”冤枉及被挖地三尺的企业名单。对此次公开,@山东环境称是顺应网络大V邓飞的要求,并称邓飞冤枉企业地下排污应道歉。而此前,@山东环境与邓飞几度交锋。(9月2日《北京青年报》)
这场微博交锋,引起一片围观。其由头是今年2月散播极广的“潍坊企业深井排污”传言。而今,它被武汉警方查明系炒作,始作俑者也被查获。在此节点上,@山东环境发声呼应,称为查证“深井排污”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随后,话语交锋在“邓飞追问,@山东环境回应”中拉开序幕。毋庸讳言,多回合的两方交锋,确实不乏“针尖对麦芒”的味道。
但令人欣慰的是,双方都保持着克制:邓飞不卑不亢地质询,@山东环境秉持理据的回复,“不会小心眼”的承诺,欢迎沟通的表态,都未逾越“理性对话”的范畴,虽有论辩,却未见剑拔弩张式的紧张。到头来,二者也在达成共识中言和。山东环保厅肯公开受冤“排污”企业名单,邓飞也免了遭报复之虞。意见领袖发声,倒逼真相还原,这对公众而言,无疑是好事一桩。而对等沟通、理性博弈的过程,也为良性互动提供了范本。它跳脱了“自说自话”的辟谣思维,开门纳“质疑”,讲究以理服人,体现出难能可贵的行政自觉。
在此交锋中,是否或难界定,但有些常识,不应被搁置:首先,推手恶意造谣、肆意炒作,尤其是意在中伤、借此投机的,当遭依法惩治;其次,在环境焦虑的当下,部分民众对流言信疑皆存,叩问真相,可以理解,它无关恶意传谣,而是合理情绪。再者,在“深井排污”传言引恐慌的情境下,当地基于客观调查的真相厘清,应跟对信息溯源并行不悖。抱着“宁信其有”“煞有其事”的心态调查,才能廓清真相、消除疑虑。由此引起的“折腾”,可能是花冤枉工夫,却照应着百姓的知情权,是种“必要的行政成本”。更何况,传言不实,却犹如“可资摸瓜的藤”。
据了解,5月8日,环保部曾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重点环境污染事件处理情况,指出在潍坊未发现地下灌污证据,可山东有14家企业违法地下排污。在此情形下,不能光辟谣了事,还应以传言为警钟,启动对企业排污的常态化排查与深度监管。造谣可恶,而以真相以正视听,也有必要;若确有过失,却讳疾忌医,亦属不当。
山东环保厅能提升环境执法的警觉度,闻讯暗访、深入调查,值得认可;据实澄清事理,不避质疑,也颇显谦抑之态。至于邓飞是否该对“受冤”企业道歉,其实无关紧要:邓飞既没妄断情势,也没恶意攻击,而是抱存疑求证心态,其质问意在监督,而非败坏企业声誉。有些企业被迫关停,也跟“未取证先处理”的执法程序失当有关,跟监督无必然关联。政府公开信息,确也无需与公民对赌,而是应履之责。
真相浮出水面,是对“蒙冤”企业的最好洗白。微博交锋“深井排污”,不是坏事。道理是越辩越明的,而不应是“一言堂”式的。政务微博敢于表达,听取异议、正视质疑,并遵循议事规则,成为互动平台,这也不失为善治图景,很慰藉人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