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尊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有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意愿和精神的追求。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虽历经风霜血雨,却仍能保持自己的完整的文化和民族独立,始终维持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团结。这种由历史沉淀下来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民族凝聚力,顺理成章地凝固和渗透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这就决定中国必然选择既要发展自己,又不会依附于他人的发展路径。尽管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某些人四处散布“中国威胁论”,但中国决不会因此停下追求发展的步伐,中国没有威胁任何人,但任何人也别想阻挡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无论是面对外力的或内部任何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中国人民都是不会含糊、妥协的。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维护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和举措,也是顺从国内民意的英明理智之举。同时,中华民族济危扶难、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良品德和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也转化成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形成的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精神,以及数以万计、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还有最美的教师、最美的司机、最美的警察、最美的医生、最美的村官等先进人物所折射出的美德都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势和特色。如果我们无视这些民族特质和元素,盲目地欣赏和照搬西方的治国理念,缺乏道路自信,或放大中国文化传统的劣根性因素和西方某些合理性因素,就有可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它的“特色”和优势,甚至误入歧途。从当代世界各国发展道路选择的经验教训看,那些一味欣赏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主张走西方所谓民主化发展道路的国家,几乎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或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乱,或导致民族纷争、国家分裂。相比之下,中国却走出了自己的新路,演绎了自己的故事,为世界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尊重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中就可以直接感受到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从经济发展道路看,它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众人皆知,市场经济曾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并且是与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的,可如今它却被成功地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共产党执政结合在了一起。当年美国资深政治家基辛格曾与邓小平会谈,谈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题时,基辛格说,如果你们成功了,你们将会给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回答一个哲学问题。所谓哲学问题,就是规律性问题。中国的选择是成功的,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身份加入到了一个由全球市场经济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联合国组织——WTO组织。从政治发展道路看,它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张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竞争与协商的统一,其优势表现在以协商民主为基础,更好地处理了许多国家中未能处理好的团结与民主的矛盾,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从文化发展道路看,它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决不排斥对人类文化的扬弃,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今天的中国既有勇气和智慧让本土的文化走出去也让世界的文化走进来。从社会发展道路看,它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张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并且将这种价值观延伸到国际舞台,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从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看,它坚持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对此作出了重大的部署,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生态文明宣言,充分反映了中国从对西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追随者”,一跃成为绿色发展思潮的“引领者”和“创新者”,弘扬生态文明,意味着中国要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创新国家,对世界作出最大的绿色贡献。由此可以断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阔的前途和活力,决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它在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是封建主义,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的,这些噪音和杂音十分错误也十分有害,也是无视事实的谬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