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四个“救国梦”(3)

青年毛泽东的四个“救国梦”(3)

注释:

①《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②《民立报》善于“用事实说话”,让受众自身形成强烈的感受、对事件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民立报》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辛亥后,主要负责人的投入政治,思想上的一度对袁妥协以及袁世凯封建军阀势力的发展和过于强大,都是导致《民立报》最终走向停刊的重要因素。1910年(宣统二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

③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新文化运动初期,虽然对辛亥革命的成就很不满意,但在反动势力的攻击面前,仍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以坚定的态度为辛亥革命作勇敢辩护的知识分子。

④ 1919年3月,北京工读互助团正式成立。该团由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王光祈等17人联合发起并募集经费。目的是组织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实行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仅仅两个多月后,工读互助团第一小组宣布解散了。它震动了新文化界、知识分子群体。又一年,当工读互助运动无声无息地消亡后,那些原来的发起人、参与者,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毛泽东、施存统……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共产主义小组。

⑤半工半读的新村计划。新村主义是无政府主义的一种。它幻想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造的办法”,进行“共产村”试验,实现“理想的社会——新村”。

始于法国和日本。法国无政府党人亨利·孚岱于1903年曾在法国与比利时接壤处试办“鹰山共产村”;日本武者小路笃实于1910年在《白桦》杂志上开始宣传新村主义。新村主义对中国影响较大。它所幻想的无政府、无剥削、无强权,既读书又劳动的田园诗般的新生活,吸引了五四时代的爱国青年。毛泽东、张昆弟等1918年寄居长沙岳麓书院时,曾计议建设新村。其实,这一思潮只不过是一种中国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⑥是毛泽东、易礼容、彭璜等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在长沙创办的进步书店。

⑦新民学会长沙会员新年大会于1921年1月1日至3日举行,热烈讨论了1920年7月新民学会旅法会员在法国蒙达尔尼会议上提出的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以及改造的方法、目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孟庆春.《圣地——毛泽东在韶山 井冈山 遵义 延安 香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2] (美)斯诺.《西行漫记》[M].香港:南粤出版社.1977年,第113页

[3] 高菊村,陈峰,唐振南,田余粮.《青年毛泽东》[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年

[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9、1470页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71页

[7]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21—22页

[8]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M]第2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5页

[9]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页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