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道光时期的吏治危机

清嘉庆道光时期的吏治危机

清代嘉庆道光两朝,如果从嘉庆1800年亲政算起,到1850年道光逝世,正好是50年。我认为清嘉庆道光时期这50年,其吏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包括官场道德危机和官场人才危机,我把它概括为吏治危机。

吏治危机,其意义在于此时吏治不但极其腐败,而且极其无能。腐败不仅仅是个别的贪污受贿、徇私枉法,而且还表现在官场道德的整体堕落、全面而严重的官场道德危机;而无能不仅仅表现在官员不干事,不想干事,干不了事,还表现在昏庸、平庸和无知者充斥官场,奴才充斥官场,出现了官场人才危机。

官场道德危机:集中表现在官场贪污腐化、欺骗蒙蔽、消极怠工等方面

在清嘉庆、道光时期,像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是以儒家的道德准则作为官员的行为准则,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即仁政爱民、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公明勤俭。清嘉庆、道光时期的官场道德危机,也就是作为指导和规范封建官员为官从政的道德准则的危机。这集中表现在官场贪污腐化、酷烈虐民、欺骗蒙蔽、消极怠工和漠视民生等方面。

腐败是中国历代专制政体下官场的一个毒瘤,应该说是自古有之,但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清朝后期那样,到了无官不贪、有吏皆污的程度。

清嘉庆、道光时期官场的唯利是图已成风气,封建官员那种必须遵守的廉洁奉公的道德准则,对大多数官员来说已形同虚设。做官必先问肥缺,“出任之始,先论一利字”。嘉庆初年,洪亮吉说官员上任前都要分析各种官位能够捞多少油水:“各揣乎肥瘠,及相率抵任矣,守令之心思不在民也,必先问一岁之陋规若何,属员之馈遗若何,钱粮之赢余若何,不幸而守令屡易,而部内之属员、辖下之富商大贾,以迄小民,亦大困矣。”

官员的唯利是图达到了毫不隐讳、明目张胆的地步,有些记载十分生动形象,如京官刘彬士到浙江任巡抚时就公开说:“穷翰林出身,住京二十余年,负欠不少,今番须要还债。”人们都说他如“饿虎出林,急不能待”。

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最典型的例子要算震动一时的杀官灭口案了。

按照清代规定,凡赈灾,一般要派官员查赈,以防地方官趁办赈之机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嘉庆十三年(1808)夏,江南淮安山阳县暴雨成灾,朝廷派知县李毓昌前往查赈。李毓昌率家人到受灾各乡村查点户口,查出山阳县县令王伸汉捏报户口浮冒赈灾款近30000两。李毓昌准备揭发到府。王伸汉探知后,重贿求情,但都为李毓昌拒绝。王伸汉又恳请自己的上司淮安知府王毂向李毓昌说情,王毂对李毓昌说:“吾辈皆同官,谁无交谊?古人有言:好官不过多得钱耳。不然,是毁王(县)令之家,而蹙其命也。彼岂能甘心于君者?”

王毂的求情,其中一句话很有意思,“好官不过多得钱耳”,他还说这是古人说的,真是令古今的官员大开眼界。当然,这同样遭到李毓昌的拒绝。于是,王伸汉贿赂李毓昌的家人,密谋毒杀李毓昌,并焚毁户口清册,又用2000两银子买通知府王毂。这就是震动当时的山阳县令杀官灭口案。

事后还得知,先后派往山阳查赈的官员共有10人,其中除教谕一人没有收受贿赂和李毓昌被杀外,其余8人都收受了贿赂。从这个典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当时官场的贪婪之风,而且这种贪婪带有非常野蛮和残酷的色彩,从政清廉、仁政爱民的道德准则,在这些官员中起不了什么规范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大批官员不顾朝廷禁令,以身试法,带头吸食鸦片,甚至贩卖鸦片,从而使这时的官场腐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