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话语体系(2)

打造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话语体系(2)

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处理好中、西、马的关系

从西学方面来看,20世纪以来,哲学领域的尼采、佛罗伊德、萨特,历史学家汤因比,社会学家韦伯,未来学家托夫勒,以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德里达、海德格尔的学术思想,以及经济学方面的新自由主义等,都对当代中国的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要对外开放,要学习借鉴,并且不能动摇。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创,形成自己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目前,我国高校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大多使用西方教材,可是西方高校很少使用中国的教材。中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没有诞生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提升学术原创性,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确实是当务之急。

一些西方学术的概念,比如说释义、澄清、遮蔽、祛蔽、祛魅、文本、话语、解构、颠覆,常出现在中国博士生论文中,是中国年轻学者们比较喜欢运用的。所以,很多时候话语就越来越小众化,有些问题看似讨论得很热烈,但是往往是自说自话,有人将其称为“自娱自乐、自斟自饮”。有些概念和问题在学术界大概也就很少几个人知道,争论得再激烈,也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如果文章选题越来越窄,文章写得大家都看不懂,甚至让导师都看不懂,那就是一种自我放纵、自我边缘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格格不入,也就没有现实感与学术影响力。因此,研究经院化、内容小众化、选题边缘化、话语西方化的状况必须加以根本的扭转和改变。

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看,近年来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是不争的事实。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11年1月11日,孔子像出现在天安门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一时间议论纷纷。4月20日,孔子像撤至国家博物馆内。

如果说孔子像的竖立有些意外,那么孔子像的撤走更是始料未及。它凸显出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问题。2011年头几个月是议论孔子像和传统文化;中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唱红歌,宣扬红色文化;晚些时候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讨论孙中山与国民党及三民主义。毛泽东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当给以总结,本来这三人是可能在天安门聚首的。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相继迎来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自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激进主义的碰撞与交锋仍然是当今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探讨的主要问题。“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注重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不赞成把儒学当作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讲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追随西方,把西方的价值当做普世价值。这三种思潮既有交叉和交融,又有抵触和冲突,大体影响和规范着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面对这三种价值,何去何从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打造中国话语体系,说到底就是文化主体性、理论原创性的问题。理论自觉包括三个方面,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创新;对西方文化的自觉吸收与借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坚持与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对传统文化与学术既不自卑,也不自大,而是具体分析,确立自觉;同时,对外来文化与学术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等交流,树立自信。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通过中西马的综合创新,打造中国话语体系,实现自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极其重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是大呼隆,不是大数量,而是学术性与现实性、学术视角与现实关注的统一。这就尤其需要理论创新,尤其需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增强学术含量,提升学术品位,克服低水平重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话语体系是国际视野、中国视角、学术视阈的统一

具有国际视野。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有一种开放的眼光,要有一种世界的格局,要有一个国际的视野,切不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要重视国际交流,在国际的交流和对话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增加我们的话语权。

立足时代前沿。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打造中国话语体系必须立足时代前沿,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

强化问题意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变革、变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多样、多变,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我们一定要拓展研究视野,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认识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认识中东、北非动荡剧变和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影响,充分认识防止全球暖化,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对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要深入研究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问题,研究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问题,研究利益协调与改善民生问题,研究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问题,研究文化强国问题等,特别是要善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突出中国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时代特征,还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体现学术话语。这里讲的中国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具体体现和重要支撑。这就给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当说是很有难度的。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理论创造。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宽容的精神,平和的心态,维护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在探索与争鸣中,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明确学术的创新与进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钻研与积累。要尊重学术规律,注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学问,而切不可急功近利,搞学术“大跃进”,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声明:

1.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2.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以作参考。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