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1+3”模式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并逐渐演化成经济危机。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并在化危为机后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就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必解题。河南省在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省情的基础上,在2008年底提出了“以产业集聚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工作构想,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点,力求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市场条件,创造和扩大自身的市场需求。
“1+3”模式是河南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
河南省在扎实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中,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以产业集聚发展程度决定城镇发展规模,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四集一转”: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科学修编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设市城市和县域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五级城乡布局结构。以企业为主体,以适用性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河南。
经过五年持续而深入的实践探索和工作推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已经成为河南科学发展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推动了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和持续效益。初步来看,“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既是河南省探索出的适合其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也是对如何创新培育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一种路径探索和理论贡献,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1+3”模式。
河南“1+3”模式对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有益启示
“1+3”模式在河南省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证明了它的实践价值,对推动区域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必须基于对区域发展的具体阶段进行的科学判断。2008年时,河南省经济总量虽处于全国第五位,但人均水平低,农业比重高,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低。从河南产业发展上看,产业结构不合理,承接产业转移主要靠自然资源以及用地、用工、税费、用电等方面的优惠吸引投资,产业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集聚;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只有36%,低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人口每年外出打工近2000万,出现大量空心村,国土的空间规划利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从消费结构看,消费率只有31%,城乡消费差距大,城镇居民收入水平132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4%,农民收入人均443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从总体上看,河南的经济结构、人口素质、收入分配、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保障支撑能力弱。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基本处于要素导向和投资导向混合的发展阶段。“1+3”模式准确把握并引领了这一区域发展阶段的需要。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必须基于对区域发展的特殊矛盾的清醒认识。从当时河南省情的基本矛盾看,粗放的发展模式已使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粮食生产主产区保耕地与推进工业化用地矛盾,低水平城镇化、农村散乱小空置造成国土空间资源浪费,劳动力素质低、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农业发展了但农民收入增长难、农村面貌改观难,新农村建设建出“盆景”容易、见到春花满园不易。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既需要基于跨越赶超战略的外延式产业做大,又需要基于创新提升培育优势战略的内涵式产业做强,因此整体工作既要注重机会效率,又要注重创新提升。“1+3”模式准确把握并适应了有效破解区域发展矛盾的需要。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必须基于对区域发展突出特征的准确把握。处于欠发达追赶型的中部区域经济体,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必须以全球视野研究区域发展,谋划产业发展,找准在全国经济大版图上所处的方位,抓住在全球产业转移中可利用的机遇,明确在区域竞争中培育优势的重点和抓手。目前,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将逐步进入个位数增长时期,“创新与转型”是主要的增长特征;中部省份将进入介于个位数与两位数之间的增长时期,“做强与创新”仍然是中部主要的增长特征;西部省份将进入两位数高速增长时期,“做大与做强”是西部经济的显著特征。河南处于中部之中,“做强与创新”应该是现阶段的区域发展特征,“1+3”模式准确把握并体现了这一区域阶段发展特征的需要。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必须基于对区域发展策略的正确选择。河南区域发展战略明确、科学、有力,战略实施中面对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矛盾、发展特征以及完成任务的个别需要,是以机会为先导谋划推动工作,还是以战略为先导谋划推动工作,两种策略会带来不同的工作效果。必须认识到,没有立足实际的战略支撑而盲目抢抓机遇,就可能导致资源分散,过度多元化使一个地区形不成产业生态、产业链条和产业支柱;与邻近地区同时抢抓机遇,可能形成发展的同质化;过于重视抢抓机遇,就可能习惯只顾当前需要而忽略长远需要,给长远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1+3”发展模式形成了战略实施中正确的策略运用,既注重了当前需要,又注重了长远发展;既注重了以战略为先导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又注重了把握机会机遇争取产业转移落地。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必须基于对区域转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是现阶段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其实质要求就是既要有发展量的需要,又要有发展质的保证。量的需要就是由政府按照凯恩斯理论的“需求管理”,通过对构成需求的“四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和政府开支内部结构实施转型;质的保证就是要同时依靠和强化“供给管理”拉动经济增长转型,把供给边的力量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经济专家把供给边力量概括为“三大发动机”,即制度变革、要素升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加等)、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结构优化、区域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等)。按照斯密的理论,供给边力量可以综合为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1+3”模式把区域转型发展需要的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内在要求全部涵盖并有效聚合,推动了区域转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