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年耗3亿申遗”还得三思而后行(3)

【案例】“年耗3亿申遗”还得三思而后行(3)

热心申遗不如用心护遗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得到权威确认,进而提升知名度,获得相应的维护扶持资金和其他优惠,更好地惠及社会大众,原本是件无可厚非、值得称道的好事。然而,近年来兴起的一股“申遗热”,却似乎越来越偏离了“保护”、“惠民”的根本目的,而成了增加旅游收益、追逐眼前政绩的一种策略和捷径。

反观当下各地“申遗”行动,至少存在这样几种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重形式上追求进入“世遗”名录,轻实质上的保护、开发、利用,似乎申遗成功了,就可以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光鲜名头上睡大觉了,而很少或没有投资必要资金,落实维护、修缮、开发措施;二是申遗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旦成功往往意味着景点门票大幅上涨,或炒热附近地产经济,甚至了反而对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破坏性开发,完全走向了反面;三是功利性极强,不管是否具备条件、有没有必要,纯粹为一个虚名而不惜大把烧钱,有的甚至别出心裁搞捆绑、打包申遗,以满足官员的虚荣心和政绩欲。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一些地方的“申遗”已经变了味、走了样,盲目申遗、功利申遗、烧钱申遗也就不足为奇,如此“申遗”,明显悖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然会引发公众的普遍反感和有识之士的担忧。因此,从宏观层面规范、完善申遗机制,让申遗不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促使各方更重视用心护遗,显得极为必要而迫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心护遗比热心申遗更务实,更具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也是申遗应该回归的本义所在。

巨资申遗还得三思而后行

世界遗产名录,是一个过硬的牌子,会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名声,给当地带来很多旅游收入,这是毋庸置疑的。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很多地方热衷的事情,甚至不惜为之债台高筑,就是为了通过申遗给自己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招徕更多旅客旅游,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但是,耗费巨资申遗,值得商榷。

申遗热,要看有没有实力。世界遗产名录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代表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在建筑、文物等方面,展现了人类价值观念在一定时期的重要交流;能为现存或已消失的一项文化传统提供唯一或独特的证据;一种建筑物、建筑风格能展示人类历史重要发展时期;是一种传承人类具有土地利用或海洋开发的典范,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等相互作用;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等存在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世界遗产名录不是菜市场,谁想入就能入。

申遗热,大都是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为了申遗,各个地方可谓不惜一切代价,邀请专家论证、拍摄宣传片、撰写申报文本、建造假景点,花费不少资金,就为了赢得一张世界遗产的门票。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来看,大都是历史悠久、风光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热衷申遗的地方,所谓的景点是假景点,申遗成了政绩工程,申遗成了往脸上贴金。这时候,热衷申遗是文化浮热,吹出来的肥皂泡再漂亮,也是华而不实,很容易破灭。各地动脑筋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发展经济要让人民群众受益,不能为了发展经济动歪心思,做劳民伤财的事。

申遗热,曲解了申遗的内涵。申请了世界遗产,还得注重保护世界遗产。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来看,一些景点在列入遗产名录后,旅游经济赚得盆满钵满,就躺在既有成绩簿上睡大觉,不注重世界遗产的保护,也受到相应的警告。今年1月9日,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上,国内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年一次的评估中,据称因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等方面有所不足,被给予了黄牌警告。这对其他地方该是很好的提示,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可以享受滚滚财源,却也不能忽视应当履行相关的责任与义务。

申请世界遗产名录,说明各地开始注重文化发展、注重旅游经济、注重第三产业。但在是否申遗,尤其是耗费巨资申遗,各地还得掂量自身是否有这个实力,是否会造成劳民伤财。

巨资申遗,还得三思而后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