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圣彼得堡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焦点三:对华政策如何延续?
当前,中德关系已全面进入快车道和提速期,中国是德国在欧盟以外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德国新一届政府如何延续对华政策,大选后的中德关系将如何发展,类似的“中国话题”在本次大选中备受关注。
但截至目前,这次德国大选却难觅“中国话题”的踪影。分析认为,这要归功于其对华政策的长期积累与不断成熟,以至德国社会如今已对此形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共识。
默克尔上任以来,大力助推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加强了共同解决国际事务的合作,德国对华政策在不断延续中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固。尤其是在应对全球金融风暴与欧债危机的实践中,德国良好地利用、而非对抗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与机遇。今年,德国政府更积极推动中国和欧盟解决光伏和无线通信设备“双反”争端。
德国对华政策的成熟还体现在如何看待双方的差异与竞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在论述德国外交政策时曾为此定调:“我们正面对一个不同视角相互碰撞的政治新时期……一个国家越独立,就越能发现并追求其自身的价值与身份认同。”现任总理默克尔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德国的对华认识,她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德国,希望扩大同中国的合作,为两国关系提供更强劲的“加速力”。
事实证明,德国的确从其对华政策中受益良多。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11亿美元,相当于中欧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数据显示,中国已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7900多个,德方实际投入超过200亿美元。中国汽车市场已占到大众汽车全球销量的30%,也是宝马公司全球第一大市场。仅从经贸领域看,中德双方已经难舍难分。
这一串串经贸数据背后,也映射着日益强化的双边人文交往。中德之间建立了约70对友好城市,有5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越来越多的德国普通民众不断加深着对中国真实情况的认识与了解,不断缔结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友谊。这种“积小流以成江海”的点滴民意势必反哺舆论与政治,促进德国对华政策的良性循环。人们相信,中德之间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还将延续。(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