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开实名制微博,也是联系群众的重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比较大的“维稳”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就在于把这个“高压锅”变成“炒菜锅”,至少多一些“安全阀”,让社会内部的能量能够释放出来。目前了解舆情最快捷的工具就是微博,因而领导干部掌握和运用微博,成了一门刻不容缓的功课。
微博可以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官民关系的润滑剂。这方面,微博的好处可归纳为几大项:一是让官员可以更直接地走进草根阶层,了解民生民意、民诉民求;二是可以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互信;三是以低成本模式化解矛盾。人民网评选的十大官员微博中的榜眼,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深有体会,他说微博之力是不可估量的。浙江每年大约有100万件各类矛盾,其中相当一部分如果通过微博处理,能节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官员开实名制微博可以让群众了解、理解自己的工作,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这方面成功例子不少。比如在温州“7·23”动车事故中,“浙江军团”领导干部实名微博集体发力,以及时、坦诚、公开的发声,在网上弥漫的一片质疑与不满的情绪中,赢得了难能可贵的理解与好评。这就是官博当遇到突发事件后,应做到快、稳、准,主动抢占信息发布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民众的合理诉求,避免谣言扩散,掌握舆论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化解或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微博有助于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我国一些老百姓心目中,一些官员或高高在上或前呼后拥,平常想接近很难,不过从微博中可以看到,很多官员除了颇有“一身正气”外,也表露了工作之外的形象,他们还会提到自己和家人在工作之外的温馨互动,让不少博友大呼有“人情味”。
官员们放下身段,与他们直接、平等对话。大部分网民都穿着“马甲”,什么都敢和官员说,假如官员和网民聊工作、聊家常,更愿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意见或者建议给官员,如果官员转发了网民的微博或者解决了微博中提到的实际困难,他们就会给自己的粉丝团转发,就会起到蝴蝶效应,使官员的正面形象得到很大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