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四川: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接收捐赠总额约817亿元,是我国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红十字会系统募捐额也连续两年下降。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说,导致捐赠总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重大自然灾害减少等。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受郭美美“问责风暴”持续负面影响。此外,捐赠人权利意识也开始觉醒,盲目捐赠的行为大量减少。

(据9月22日《京华时报》)

全国接收捐赠总额连续两年减少,一方面意味着人们的捐赠热情正在减退,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弱者所能得到的帮助日益减少。相比经济总量、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捐赠总额的持续减少,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更不值得像一些网上留言那般幸灾乐祸——很多网友都将捐赠总额减少直接与红会对等,其实这绝不是红会一家的事情。只不过,红会募捐额要比全国接收捐赠总额,下降比例更大一些而已。

慈善捐赠额连年减少,当然与全球经济形势相关,也与郭美美事件存在关联,但是将全部原因,归于郭美美事件,显然是不恰当的。郭美美事件充其量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问题是,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慈善机构,公信力本来就较低。不少慈善组织均面临公众对其透明度、执行力、工作效率的质疑。随着捐赠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慈善机构如果公信力提升迟缓,就会变得不可容忍,捐赠额随之出现下降,于是成为一种必然。

我以为,以红会为典型代表的大型慈善机构的公信危机,是全国慈善捐助总额不断下降的关键原因。这事实上也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慈善模式正在渐行渐远,甚至难以为继。有一块很光鲜的慈善机构牌子,就能源源不断地募钱,然后关起门来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根本无需考虑对捐赠人与社会公众有个负责任的交代,这一套彻底行不通了。因为越来越多的捐赠人,不再满足于捐完钱就完事,还必须知道最后钱都给了谁。

这是一个崇尚权利至上、崇尚信息公开、崇尚不断创新的时代,慈善捐赠额的下降,意味着粗放慈善已经落后于时代。中国慈善需要有一个更加健康更加规范的未来,用公信力取信于捐赠者和公众,用专业性和有效性造福弱者;大量的公益组织共同服务于每个需要关注的社会角落,并各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一个领域。就像邓飞发起并实践的免费午餐微博公益项目,专注于一个被忽视的社会横切面,不是想当然地做慈善;以自身专业性和公信力存在于世,不使之变异为个人英雄主义的秀场。

慈善捐赠连降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倒逼,公益慈善必须变得更专业、更人不断下降的关键原因。这事实上也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慈善模式正在渐行渐远,甚至难以为继。有一块很光鲜的慈善机构牌子,就能源源不断地募钱,然后关起门来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根本无需考虑对捐赠人与社会公众有个负责任的交代,这一套彻底行不通了。因为越来越多的捐赠人,不再满足于捐完钱就完事,还必须知道最后钱都给了谁。

这是一个崇尚权利至上、崇尚信息公开、崇尚不断创新的时代,慈善捐赠额的下降,意味着粗放慈善已经落后于时代。中国慈善需要有一个更加健康更加规范的未来,用公信力取信于捐赠者和公众,用专业性和有效性造福弱者;大量的公益组织共同服务于每个需要关注的社会角落,并各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一个领域。就像邓飞发起并实践的免费午餐微博公益项目,专注于一个被忽视的社会横切面,不是想当然地做慈善;以自身专业性和公信力存在于世,不使之变异为个人英雄主义的秀场。

慈善捐赠连降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倒逼,公益慈善必须变得更专业、更人性、更高效。慈善的未来,应该表现在那些为慈善公益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慈善有效性和公信力,坚持为公益建设扎实做事的种种努力之中。就像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方式、需要转型升级,公益慈善同样需要转变方式、需要转型升级。几家独大、广而不精、不思透明的粗放慈善模式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公益慈善必须“百花齐放”并且“术业有专攻”。惟其如此,捐赠总额才能跟随GDP不断上涨,造福于社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