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善洲林场原场长自学洪告诉记者,我清楚地记得,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我们,雇了18匹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大亮山。在林场,他在油毡搭成的窝棚里一住就是9年。无论做什么事,老书记都抢在最前面。他每天都带着蓑衣、竹叶帽、砍刀、收音机、嫁接工具和常备药品等“六件宝”,跟大家一起去挖坑种树,10个指头都磨破了,缠满了白胶布。1999年11月,老书记在给树木修枝时滑倒,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
9月11日下午,我们来到杨善洲的老家保山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这里有2006年杨善洲在老家新盖的一栋砖瓦房,3间加起来80多平方米。杨善洲和老伴去世后,大女儿一家住在这里。我们进去的时候,全家正在分拣烤烟,家庭气氛祥和安宁。杨善洲曾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为人民服务不就成假话了吗?”从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杨善洲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他拒绝了绿化大亮山应得的高额提成和奖励,还把市里给他的20万元奖金捐出了16万元,仅留下4万元给老伴养老。不收礼这个规矩,杨善洲一直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去世后,家属在讣告上写道:“家父遗言概不收礼,望各位来宾给予谅解。”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高中毕业我没能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找点事情做。先是到茶厂做零工,后来又到小学代课。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报考了,还特意给爸爸打了电话,请他打个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却没有我,原来爸爸根本没打招呼。当时我真是气坏了。后来,我和妹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毕业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至今还在农村务农。
1986年,杨善洲和驾驶员、秘书苏加祥3人到龙陵下乡,当天晚上时任县委书记王金跃在县委机关招待他们吃饭。吃完饭,秘书苏加祥去结账,王金跃说:“不用结,我请客。”苏加祥不同意。王金跃对苏加祥说:“老书记那么辛苦,我想表达一点心意。”苏加祥看着他一脸诚意,不好推辞,只好没有结。第二天3人坐车来到惠通桥,老书记问苏加祥:“小苏,伙食费结了没有?”苏加祥如实作了汇报。“停车,自己搭班车回去结。”老书记口气坚硬,苏加祥只好一个人下了车。惠通桥离龙陵几十公里路程,当时坐班车回去要10元,到龙陵住宿一夜最便宜也要5元,第二天从龙陵搭班车回到保山车票还要12元。回到保山,他和老书记算了这笔账,老书记望着苏加祥,只说了一句话:“账不能这样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