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角,近年来的创新尝试不少,有的很快偃旗息鼓,有的则逐步形成规模。这其中最大难点是,涉及养老的产业利润不高。什么样的新机制新模式能使之可持续地进行?
汪玉凯:要避免“一窝蜂”的势头,要使养老服务业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势头。政府需要有政策的引导,避免“一窝蜂”的投资,也要发现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冷落”。通过政策的引领和建构使养老服务业能够逐步发展,所以政策的稳定和微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光明网记者:在城乡差距日益严重的今天,把农村养老服务放到养老服务业全局中进行谋划布局,使农村养老服务走出一条既与城乡养老服务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的路子,这是《意见》关注的重点,也是《意见》呈现的一大亮点。对此,您如何解读?
汪玉凯: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养老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在农村有要生儿子、养儿子的观念,其实就是为了防老。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为主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的养老模式也会发生一定转变。如何使“养儿防老”这种思维价值慢慢地向社会化的过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模式,还有一篇大文章要做。中国的农村人口6亿多,城市人口7亿多,农村的6亿多人口里大概还有2亿多人口逐步转向城市,将来农村还是会保留几亿人口,那么这些人如何养老是一篇非常大的文章。因此还是要探索有社会政府引领的养老链,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中国农村一种独特的养老模式。
光明网记者:虽已建立起基本体系,但各类养老保险的宽度和厚度仍需加强。然而对于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一不可。支付能力不足时如何保证养老,怎样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柴效武:对于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一不可。服务能力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代里,提供与满足是很容易的,但老年人有意愿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大家钱财缺少难以购买较好的养老服务,或者有钱也很少愿意为自己花钱,而将子女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房养老使得老年人手中钱财大幅增加,对扩充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提升支付意愿的效果应当是立竿见影的。在此状况下,一切较高档次的养老机构的开办和养老服务设施的设立,就变得相应简单一些。否则,中国的养老设施与服务的开办与正常运作是很难的。(光明网记者 刘冰雅采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