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底线不是虚无缥缈的

上海:底线不是虚无缥缈的

底线不是模糊的。当下强调底线,不能只是笼统地讲底线很重要,而应该将其引向具体:一是不能泛泛地讲,而要放在具体情境中讲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不能只在道理上讲底线很重要,还必须强调践行

在社会呼唤底线、强调底线时,要有让人践行底线的硬约束机制

解放评论:道德底线、法制底线、社会底线、互联网底线等,正在成为媒体上出现的高频词。但“底线”似乎还是一个过于模糊的概念。

胡守钧:底线是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焦点,人们用底线来代表善与恶、美与丑的边界,以此来表达疾恶扬善维护正义的愿望。

什么是底线呢?一是从属性上看。作为道德要求的底线,指人最基本的自然和道德义务,如不伤害生命等。作为社会规则的底线,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能顺利运转的最基本规则,如要诚信交往、要遵守法律等。二是从不同层面上看。底线可以抽象为真善美的最低边界;也可以具体化,体现为不同情境下、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如官员不能售卖权力、教师不能售卖分数、父母不能伤害孩子等。

底线不是模糊的。当下强调底线,不能只是笼统地讲底线很重要,而应该将其引向具体:一是不能泛泛地讲,而要放在具体情境中讲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不能只在道理上讲底线很重要,还必须强调践行。

解放评论:在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呼唤底线声音的同时,护士贩婴等突破底线的事件依然存在,让人看到底线意识的建设面临不少障碍。请问,这些障碍来自利益的、制度的,还是观念的?

胡守钧:当下中国正处在快速转型期间,这个时期更容易出现极端事件。这也是一些学者所讲的转型期社会风险的内涵之一。这是底线讨论成为热点的大背景。

具体来看,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道理上没有讲透。一方面,没有从根本上讲清楚社会底线的价值和重要性,使人们未能对坚守底线真正形成思想认同。一些人虽然在道义上认可底线,但没有从心中将其看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常常在行为上、在具体情境下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诱惑所拉扯,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底线。另一方面,欠缺对何谓底线更细化和具体的解释,使人们感觉底线过于笼统而离自己很远。例如,为什么“红包”不该收,却又在很多领域泛滥;遇到别人身处困境时,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伸出援手,等等。

其次,是制度漏洞。大家都明白不能偷、不能抢、不能害人,可为何一些人尽皆知的道理仍然未被遵守?突破底线的背后常常有一种个人获利、他人受损的利益动机。只看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也是原因之一。食品安全事件就属此类。对于这种以伤害他人伤害社会来逐利的不道德行为,制度必须予以限制。在此方面我国已有很多进步,但目前,非法得利、突破底线的成本还比较低,做坏事受到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谴责相对较轻,有的甚至因为制度不完善而得以规避惩罚等。

这些说明,在社会呼唤底线、强调底线时,不能只有一个空洞的正义主张。底线不是虚无缥缈的,而必须还原为技术上的操作,要有更为具体细化的解释、有让人践行底线的硬约束机制等。

当然,不能只看到底线建设的障碍,也要看到今天底线建设具备了新的有利条件:一是信息越来越透明,减小了突破底线而未被察觉的空间。过去一些事情,常常是让善良人百口莫辩,但监控录像的应用就使很多事情有迹可查。二是公众对此越来越关注,人们主张正义打抱不平,形成了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放评论:在诸多技术化操作中,应当包括减少突破底线行为的应对举措。过去,老人们常讲,做缺德的事会天打五雷劈,以此来警示不要做坏事。这个方法今天还适用吗?

胡守钧:这确会让一些人产生畏惧感而少做或不做坏事。不能说这种体现为民风民俗的方法不再适用,但还需要形成更多适用于今天社会的约束方法。

社会是一个共生系统。社会底线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而社会的良性运转又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果底线模糊或缺失,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每个人的生活和利益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吃东西怕不安全、看病怕拿到假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每个人都会受影响,等等。现在还是应从正面讲清楚,突破底线对社会的伤害以及最终对每个人的伤害,从而告诉人们共同维护底线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稳定,最终有利于每个人。同时,要加强对不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让人们敬畏法律,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放评论:坚守好底线,还应如何引向具体?

胡守钧:首先,要加强人格教育。坚守底线、维护基本规则的根本动力,来自对人的尊重。例如,当人们尊重医生的权利,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医闹现象;当医生真正尊重病人的权利,就不会开假药。

其次,加强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培育。家庭教育要把怎样做人放在首位,而不是片面强调才学。职业道德教育应上升到人生价值的高度。要看到,职业道德具有超越功利的精神力量,职业不只是“谋一碗饭”,还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培育职业道德可以让人们有更为高尚的道德情操,避免因谋取个人利益伤害他人利益行为的出现。

再次,政府要加强管理。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主体,政府要完善有关法律、制定规则,减少不良行为。例如,我国近期采取措施治理公款消费、出台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效果就很好。

总之,只倡导正义、摆出一个坚守底线的姿态,固然可以呼应当下人们对更好社会风气的向往和迫切需要,但只有澄清它、破译它,并将底线建设引向更具体的技术化层面,才能够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帮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