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来说,走民主新路,坚持“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防治腐败的根本之道,也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魂
今年7月中旬,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时指出: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由此我想到了与“两个务必”息息相关的三个“对谈”。
与郭沫若的“甲申对”
“两个务必”是怎么来的?从思想缘由看,首先与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有关。1944年3月,郭沫若写了“甲申祭”文。那时,抗日战争将转入反攻,胜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郭沫若在重庆发表该文,作为史镜。延安的毛泽东赞赏郭文,要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是年11月,在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毛泽东再函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毛泽东与郭沫若的这次笔谈,姑且称之为“甲申对”。
与黄炎培的“窑洞对”
“两个务必”还可以说缘于1945年7月与黄炎培的“窑洞对”。这就是“周期率”。黄炎培作为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问毛泽东: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中共诸君”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吗?毛泽东稍作思考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两次对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即如何防治腐败,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300多年前的甲申年,先是封建大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军灭亡。接着,造反打天下18年的大顺农民王朝,刚坐天下仅42天,就昙花一现。这是非常典型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现。为什么李自成农民军亡得这样快?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腐败。他的大多数将领贪图享乐,奢靡成风,无心打仗。吴三桂带着清军进关,当年威风凛凛的闯王大军溃不成军。“窑洞对”将这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现象,上升为“周期率”。黄炎培将问题提得尖锐,毛泽东回答得非常正确。
当今世界政党政治,腐败仍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顽症”,甚至是“癌症”。许多政党由盛而衰,腐败是致命之根。别的不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威望一度如日中天,但他的“接收大员”大搞“三阳(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五子登科”(位子、金子、房子、车子、女子),竞相抢掠,“劫收”横财,充分暴露其腐败面目,结果短短三年多,政权崩溃,只得亡命台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