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体:学风建设“四要”

谢德体:学风建设“四要”

核心提示: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浮躁、功利的心态也在向科研领域渗透,学术抄袭、造假、缺乏创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学风不正的问题不断出现。在这种状况下,大师的标杆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发展科学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抓好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唯有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有效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先锋和表率作用。作为优秀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的践行者、维护者,各个领域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胸怀远大理想,潜心学术研究,不懈开拓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发掘他们的学术价值观,对于加强培育高校教师的科研理想和学术道德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加强学风建设,重点是要积极倡导和培育学术创新精神

学术的魅力在于创新,学术创新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学术创新固然需要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撑等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学者要不盲目崇信古人、洋人以及所谓学术“权威”,始终保持内心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侯光炯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勇于挑战传统和权威、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学者。在他求学之时,国内尚无专门从事土壤研究的学者,土壤学教学盲目搬用外国教本,并以外国土壤为对象。毕业后,他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那时,美国专家主张土壤与农业生产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对此,侯光炯则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调查要面向农业生产,使调查结果直接为农民所应用”。从欧美访学交流回国后,他更是深刻认识到,中国有着特殊的土情和国情,千差万别的土性、气候、植被、地形等自然环境、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的耕作方式和数千年的农业传统,决定了中国土壤科学应当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以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其实质就是,中国土壤科学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之路,既要区别于美国式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完全脱节的路子,也要不同于缺乏科学理论基础与解决具体生产问题工作方法的传统路子。近几十年来土壤科学的发展实践证明,侯光炯的土壤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观点是正确的,且具有极强的超前性。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