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企业群体,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在各个经济体内普遍存在,甚至成为诸多经济体无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中小企业抵押物缺乏等自身条件所限,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二是无论从中小企业自身制度建设、还是从现有资本市场环境看,均难以通过出让股权和债权等方式融资,也就是直接融资渠道不健全。
相较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以下优势:一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有利于资金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见面能带来融资时间、数量和期限等更多自由选择;三是摆脱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四是企业信息公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公众认知度;五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检验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直接融资能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
突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政府边界
中小企业融资难表面出于自身原因,其深层原因在于市场和政府的博弈,也就是市场和政府如何划分各自的行为边界,为企业融资提供更通畅的渠道。首先是市场,由于资本的趋利属性,以银行为代表的市场一方基于现有的间接融资市场框架和业内绩效考核标准,对中小企业摆出一副“难作为”甚至是“不作为”的面孔,中小企业求贷难一直存在。其次是政府,由于中小企业在解决地方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市场经济、丰富文化生活、稳定地方治安等方面贡献突出,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意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地方政府除了财政手段以外,缺乏对金融资源的支配权和参与权,而仅仅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明显力不从心。
在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形下,银行拥有强势的支配资金的地位,而地方政府缺乏支配金融资源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因此,赋予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使其有能力和工具撬动金融资源、主导融资规模和方向,就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所在。开放和赋予政府金融管理权,不仅可以使政府各项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而且还使政府具备再次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可以通过直接融资方式重点扶持潜力行业和优势企业,实现本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创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只有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进行金融组织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渠道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才能真正畅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确立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地方政府拥有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在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过程中,确立各级政府在直接融资市场的主导地位,便于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政策立法、财政扶持、市场培育、企业培植等手段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统一整合包括法律体系在内的政府直接支持体系。目前,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直接支持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这些政策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可谓政出多局,申报和审批手续繁杂。设立统一的协调办事机构,简化中小企业融资的手续和步骤,可以加快中小企业融资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建设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占尽先机。而以地方政府担保和中央政府再担保的方式,既可以带来数十倍的杠杆效应,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担保公司和金融服务机构的金融风险。
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角的地方科技创新投资体系。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升级的引擎,新兴产业往往孕育于中小企业之中,特别是处于早期创业阶段的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股本和债券融资,而健全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鼓励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直接充实企业资本金的方式,实现了资金向实体经济的转化,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应该不断完善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产业链,培育和发展种子基金、天使投资等股权类企业,推动金融投资工具和产品创新。
建立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企业在达到上市标准之前都有一个不断进行融资和股权整合的过程,而二板市场往往满足不了大批中小企业股权转让和融资的需要,场外市场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场外市场除了有节约交易成本的优势外,其价格形成机制还有利于投资机构对投资对象的股权价值进行市场“试错”评价。(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财税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