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名还是少玩“国际范儿”

城市地名还是少玩“国际范儿”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明令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

当前,很多城市在奔向“国际化”的大路上都有一颗焦躁的心,洋地名、洋楼名、洋小区泛滥的背后,不过是生怕别人觉得自己土气,仿佛名字“高大威猛”了,身体骨骼也就跟着强劲起来。当然,洋地名也并非都要动辄得咎,譬如上海曾经是“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因为当年殖民者设立租界的缘故,历史沉淀下一些洋路名也不算奇怪。但近些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虽没有了屈辱色彩,却也虚浮得令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

照得见历史,观得到世界,唯独迷失了自己。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地名所承载的,不单单是基本的指路功能、符号定位的角色,更延展着历史文化,蕴蓄着时代风情,是城市文化的只光片羽。

这些年,中国城市的地名耍起了“国际范儿”,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消费主义对城市文化的侵袭,使得公共部门对地名的社会价值忽略不计,草草起名、草草改名,没有研讨,没有听证,令地名完全沦为工具意义;二是城市的现当代文化被钢筋水泥所遮蔽,丢失了自己的独立品格与性情,千城一面、千城一景,既不敬畏历史,也没有远景规划,命名起来自然也就无处下手;三是形式主义作祟,以为名字洋气了,就真正“高端大气上档次”。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地名规范相对滞后。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也仅仅是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并未对用外国地名命名作出明确规定。

地如其名,还得名副其实。城市地名还是少玩点儿“国际范儿”,多接点儿地气与土气。规范地名命名的游戏规则,亟须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廓清乱象,需要地方立法积极跟进,令地名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地方文化的注脚。

(原载大众网,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