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突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如何认清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及其利弊,不断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警惕错误思潮渗透的危险,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的建设。意识形态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在多元化网络空间里,各种思潮和主义纷纷涌现、竞相争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网络宣传,这是正确引导网上社会思潮的一项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党的宣传思想部门要高度重视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建设,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网上理论阵地的信息源建设,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字化工程。切实做好网络技术研发,整合宣传部门、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和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完善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的技术模式、资料模式,形成全面、即时、丰富、灵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阵地。
二是做好网上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借助互联网,西方社会思潮正以多样化的形式影响着我国网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特别是西方各种错误思潮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企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针对不同类型社会思潮的本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就会迷失政治方向。我们要在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建设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各种社会思潮产生、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区别不同性质,把握主流、倾向和问题,积极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网上交锋和交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引领并整合网上多元化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论战和交流的过程。对于错误思潮和观点,要立足析事明理、凝聚共识,组织撰写一批有分量的评论文章,以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积极开展正面引导、深度引导,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帮助广大网民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三是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一种意识形态能够维持,取决于该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即取决于民众对该意识形态内在思想理论的认可和接受。网络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强化必须通过媒体传播方式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向网络空间延伸拓展,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报网、刊网、台网融合联动,使传统媒体逐步摆脱传播教育困境。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上传播能力建设,发挥网络传播独特优势,积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网上宣传普及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日益深入人心,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努力营造一个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网络传播教育环境。
二、警惕负面舆情增多的危险,在构建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网络建设和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社会各类矛盾冲突加剧,网络舆情的发生几率不断增大,日益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发展和管理网络,切实把新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培训,把互联网知识的普及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干部培训计划,推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学网、知网、用网,不断提升对互联网的驾驭能力和水平。
二是发挥好互联网管理新体制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持续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加剧了互联网管理的复杂程度。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的有关要求,改变过去政出多门的局面,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互联网专门管理机构,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落实好分级管理、属地管理责任,构建有力有序有效的网络管理新体制,切实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加强管理、企业依法运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互联网管理工作格局。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传播载体,网上情况十分复杂,需要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动手、齐抓共管,实现工作效果最大化。要明确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职责,整合各方资源,统一步伐、协调行动。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一盘棋”思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三、警惕舆论调控弱减的危险,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上功夫
一是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是把传统媒体网站、政府新闻网站和重要的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网站作为主要乃至首要的选择。主流媒体网站既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同时也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的排头兵。因此,要做大做强一批政府能引导,网民能信任的主流媒体网站,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网站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主流媒体网站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敏感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应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理性平和的轨道上来。
二是不断改进网上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做好互联网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根据网络的特点,讲究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善于主动设置话题,回应群众关切、疏导公众情绪、引领舆论走向,有效压缩杂音噪音的传播空间。学会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以及客观事实进行正确引导,引导人民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要注意培养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意见领袖”和“网络把关人”, 通过他们传播有影响力的观点,设置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从而强化主流言论,引导舆论走向。
三是要健全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针对互联网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互联网管理各项机制。一是完善舆情动态会商和联动处置机制。在上报重大舆情的同时,事件发生的地方和部门作为事件处置和新闻发布的第一责任人;在事件处置的同时,迅速在网络管理部门指导下进行舆情处置,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建立网上网下综合防控机制。网络管理部门会同维稳、公安部门密切监测网上网下信息动向,防止以网络为平台建立隐蔽性组织,防止网上舆论成为网下动员的力量。
四、警惕信息“泡沫”泛滥的危险,在建立规范的网络传播秩序上下功夫
一是推进互联网法制建设。在“信息自由”的口号下,虚假信息、失真信息、过时信息和错误信息借助网络广为流传,西方发达国家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其种类和数量触目惊心且愈演愈烈。要加快互联网立法进程,组织有关力量,区分轻重缓急,抓紧完善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网络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权责关系,使互联网法律法规覆盖网络运行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对网络传播秩序的依法监管。认真执行《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有关法规,推进“实名制”实施,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深入推进整治网站违规登载新闻信息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灰色地带”,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网上虚假失实报道、微博等互动栏目帖文直接编发新闻、编发境外媒体新闻等。切实加强互联网相关业务前置审批和监督管理,确保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三是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积极建构网络道德,通过开展群众性网络文明创建活动,以正面引导的方式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网络道德义务,增强其文明上网、文明建网的自觉性,逐渐培养起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要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使网络作品更好地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展示人性善良、社会美好。
(作者单位: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