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围绕农村人居环境,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发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环境污染。10月11日,《中国环境报》就登载了一篇关于农村污染问题的调研报告,说湖北阳新县化工、冶炼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如今已到了污染危害集中爆发的时候。报告认为,问题出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薄弱,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评执行率偏低。以一县看全国,实际上,农村污染在不少地区都已处于“集中爆发期”。据《光明日报》报道,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相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环境污染已成美丽乡村之殇。究其原因,无不是上述报告所指出的,部分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迷恋远远超过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热情。“唯GDP”至上的畸形发展观往往衍生出两种可怕观念:一是把农村环境保护看做经济发展的附带物,有钱了就搞一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如今已到了污染危害集中爆发的时候。报告认为,问题出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薄弱,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评执行率偏低。以一县看全国,实际上,农村污染在不少地区都已处于“集中爆发期”。据《光明日报》报道,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相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环境污染已成美丽乡村之殇。究其原因,无不是上述报告所指出的,部分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迷恋远远超过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热情。“唯GDP”至上的畸形发展观往往衍生出两种可怕观念:一是把农村环境保护看做经济发展的附带物,有钱了就搞一搞,财政紧张就放一放,甚至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应付上级,形象工程大行其道,甚至以运动式大拆大建的方式大造“政绩村”、“样板村”。这两种观念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更是有害的,势必形成极大伤害并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观念暗礁”。
可以想见,如果不彻底清除与建设美丽乡村背道而驰的种种“观念暗礁”,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以农村环境的污染换取GDP增长,是竭泽而渔;搞农村环保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是贻害无穷。农村环境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我们过去重发展、轻环境的粗放式发展还账。再不能旧账未还又欠新账了。建设美丽乡村,必须环保先行。山清水秀不是经济发展的点缀,理应是建设乡村的最美底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