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理性看待美版中国小学500强(4)

【案例】理性看待美版中国小学500强(4)

【启示与思考】

橘生淮南,枳生淮北,美版榜单终旧难以摸透国人的情怀。在应试排名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学校排名自然让人内心五味杂陈。上榜的兴奋不已,在招生宣传上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入学难”将更难上加难,没排上的也是一脸的不屑,凭什么其他学校能排上,自己排不上?你的排名依据是什么呢?有本身拿出来“走两步”吗?

我们不否认国外制作教育榜单的独特性,比如制作榜单统计了大学升学率、大学留学率等数据,跟踪毕业生的发展,从毕业生的发展轨迹来反思学校教育的得与失,这是目前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中缺少的一部分。对国内基础教育评价具有某种启发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教育的独特性,以及其所面临的现实,都足以证明,一份排名榜单都是其无以承受之重。

首先,基础教育的评价,应当是以均衡和公平作为前提。教育的失衡恰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最大症结所在,名校与非名校,重点与非重点在名义上虽然没有差别,但在实际上却依旧未能改变强弱分明的现状,使得“入学难”与“门庭冷”同时存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起点不公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排名就只会放大这种不公,使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冲动更加强烈。

其次,排名本身将会导致学校内部的结构分化。每个机构的排名,由于采取的标准不同,最后在结果上可能会完全不同。以大学排名为例,国内与国外之间有差别,同内评比之间也差异明显,甲机构评选的结果,可能跟乙评选的大相径庭。如果排行榜本身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话,那么这会导致教育内部的分化,使教育评价日益单向化,同质化,这显然背离了排行本身的初衷。

再次,排行榜的公平性也是当前必须正视的问题所在。时下,制作榜单已经有泛滥成灾之势,并催生出一种榜单经济。大多数情况下,其已然沦为商业炒作和自我营销的一种手段。比如歌曲有排行榜,皮鞋有销量排行榜,“榜单经济”已经成为潜规则的情况下,排行榜自身的公信已然受到了挑战,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招致强烈的质疑。花钱上榜的案例不时被曝光,而“扯虎皮拉大旗”的山寨榜单更是层出不穷。排行榜的制作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最后,无论是美式模式,还是中国做法,都应坚持义务教育不排名的底线。义务教育是国家公共责任为底,确保教育平均当属于基本原则。加上基础教育的开放式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都说明在多元化的情况下,应当避免榜单排行带来的视觉冲击。即便教育不均成为事实上的存在,一个榜单也会引发公众内心的纠结,并与追求的目标格格不入。

上榜本不足喜,掉榜也不足忧。美式也好,中式也罢,最佳小学排名,美式思维的弱爆话题,并没有什么可以争论不休的价值。不要迷信什么权威,美式榜单多的是自娱自乐或哗众取宠,不必浪费时间去咬文嚼字,避免让这张榜单误导了广大的学生和家长,加剧了择校的焦虑,制造了社会的误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