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农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贷款,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信用村”评级,他私人垫资先还款。正是他的个人信用保住了全村的信用,多年来,大坝村每一个项目都能得到信用社的大力扶持。
2003年,在区林业局的鼓励下,他瞄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育苗。次年,他把香椿苗运到罗甸,但地处南边的罗甸县栽树季节早过了,50亩香椿苗和30亩杉树苗只赚得4万元。
当地一些育苗大户就此收手不干。但陈大兴认准了就坚决不回头。此后,他每年育苗上百万株,年收入30多万元,成了真正的“陈百万”。
村里的育苗大户也跟着多了起来,村民人均年收入逐渐向2000元迈进。细心的乡亲发现,不到40岁的陈大兴开始冒出了白发。
慧眼识得黄金果 无籽刺梨铺富路
“侠客”的行为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别人不在意的刺梨,陈大兴却当成了宝贝
小说中的侠客往往有机缘巧遇。在同步小康路上不断探索的陈大兴,也遇到了改写他一生的“贵人”。
在育苗的几年中,陈大兴结识了很多林业干部和专家。2008年,他意外见到区林业局正在培育的无籽刺梨。
无籽刺梨果头虽不大,但肉质厚,口感酸甜适度,是一种理想的野山果。虽然林业部门大力推广,但推广效果并不理想。
他说想种无籽刺梨,林业局无偿把剩下的苗全部送给了他。
他用30亩好地种上了刺梨,逐年扩大刺梨规模至80亩,并把烤烟收入投入刺梨园中,精心管理。远近的乡邻调侃他,别人栽花你栽刺。
花开花落,3年一晃而过。一蓬蓬金黄的刺梨让大坝初显富贵之象。陈大兴的刺梨结得又大又密,亩产达1000公斤。
有商贩得知后,上门要全部收购,每公斤40元。天哪!30亩刺梨要卖100多万元呢!看到丈夫憨闯傻帽,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刘泽英乐坏了。
“今年我的刺梨不卖!”面对100多万元,还背着一身债的陈大兴婉拒了客商,更凉了同甘共苦10多年的妻子的心。“我种刺梨并不只是为了个人致富,而是要为大伙找到一条共同致富的路。”陈大兴有他作为村支书的打算。
2011年11月12日,他邀请市、区领导和果商、乡亲,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无籽刺梨品尝会。时任安顺代市长周建琨得知后,也好奇地来了。在刺梨园里,周建琨看到了一个新兴的产业。一周后,市里组织全市各县负责人到大坝村召开刺梨产业现场会,号召全市大力发展无籽刺梨。乡亲终于理解陈大兴共同致富的志向,坚定了跟着他发展刺梨的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