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断头新闻”一桩又一桩该反思(4)

【案例】“断头新闻”一桩又一桩该反思(4)

新闻可以“断头”监督不能烂尾

当前,只要是涉及官员的事件,不论大小、好坏、正面还是负面,总能引起公众和媒体在短时间内高度关注,而群众对涉官事件的过度关注是其监督政府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一种畸形表现。媒体对涉官事件的热炒,正是因为群众对这类事件的高度热情,这也是因为媒体追逐新奇和卖点天性使然。

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新舆论热点的出现,不断转移公众的视线,掩盖了旧闻的解决,如此“断头新闻”就出现了。然而,在笔者看来,新闻可以“断头”,群众的关注也可以“断头”,但作为官员的管理部门,对官员的管理还要继续,对违规违法官员的追究处理还应继续,并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原来关注此事的广大群众公布,让新闻不再“断头”。

当然,要杜绝涉官“断头新闻”,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官员的培养、提拨、工作、处罚等一系列过程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破除官员的“神秘性”,充分满足群众和媒体对官员监督的需求,才能逐步减少对涉官新闻的“三分钟热情”,让群众和媒体的关注逐步回归常态。

终结“断头新闻”必须有制度化的追查

面对公共事件,第一时间草率给出结论,是在侮辱公众智商,这是要不得的。但是,如果对公共事件承诺给出的调查,一直都停留在“你再等等”“暂无结论”的敷衍上,“被侮辱被伤害”的显然不只是公众的耐心与信心。

一句“正在调查”,越来越成为一些部门回应舆论监督的“万能回复”。日前,记者对此前备受关注的河南宋基会巨资建设“宋庆龄雕像”“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责任认定等焦点事件追踪,发现这些事件几乎都处于“正在调查”期间,甚至时隔数月也没有结论。

湖南“镉大米”调查了5个多月,湖南方面始终没有公布调查结论;今年2月连霍高速公路河南段义昌大桥发生爆炸垮塌事故,但截至目前相关责任人的认定和追究迟迟未予公布……类似的断头新闻,我们看到过很多。类似的终结“断头新闻”、修复官民互信的提醒,舆论和媒体已经给过很多次。而且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处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时,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已经熟知、甚至可以说是熟练掌握了“一拖二慢三糊弄”的“技巧”。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自己查自己总是“下不去手”“怕得罪人”之外,更大的可能,恐怕还和相应的追查、督办机制,尚未完善建立有关。曾有专家指出,在现有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对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司法机关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拖延塞责的人员同样应该追究法律责任。客观而言,这些建议都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值得相关方面审慎考虑后,以制度确立的方式酌情推进。

概而言之就是,要想让一些地方不再沉迷“一拖二慢三糊弄”的套路,不让“断头新闻”一再损害官民间的互信,仍需公共监督持续跟进,调查处理全程公开,以及面对敷衍塞责追查督办、严厉惩戒的真正发力,唯此别无他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