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还要像医生一样,善于“望、闻、问、切”。所谓“望”,就是善于观察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周边环境;所谓“闻”,就是善于倾听群众的疾苦与存在的问题;所谓“问”,就是善于与群众沟通,了解群众的心理;所谓“切”,就是善于把握和找准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望、闻、问、切”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还需要专业技巧训练。
我在延安干部学院参加了一次关于群众工作的理论研讨会,期间与党的十八大代表张云泉同志有过一次交流与对话。谈到党员干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张云泉提出“四个要有”:一是要有“居安思稳”的习惯。当干部处于过分安逸状态的时候,往往是群众怨言聚积的时刻。比如,群众有问题找不到干部,群众的怨怒就会郁积,最后导致各种矛盾与问题。二是要有真本事。干部要善于与群众沟通,平时要坚持“零距离”,要有很强的对社会问题观察与分析的能力,要有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真感情。对群众要有“五心”,分别是热心、同情心、诚心、决心、衡心。四是要有高境界。正确对待名利、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张云泉同志交流,可以感觉到,做好群众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既有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有知识水平的要求;既有工作能力的要求,也有性格习惯的要求;等等。每一项要求不下一番苦功夫是难以做到的。
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党员干部说某某矛盾和问题已经解决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们解决某些问题并不容易。但是,我也担心,会不会有新的矛盾产生啊?一个问题解决以后,会不会又有别的问题产生?我们准备好了或者能否预测到新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时候产生吗?
这就是说,联系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不是“一气呵成”或“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联系群众没有止境,接触群众也是“没完没了”,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过程。如果简化群众路线中的循环原理,可以理解为:发现问题(要深入,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剪刀”一样剪得准)—分析问题(要全面,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布”一样看得全)—解决问题(要集中力量,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石头”一样攥得紧)—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可能会产生新问题。所以,做群众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不能搞关门主义。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建部政党制度室主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