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办证难”、办事难,只有19.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那么,办事难究竟“难”在哪些方面呢?“不说明具体流程,多次要材料”“互相推诿”及“脸难看”占据前三位。此外,“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难找人”和“要好处”分列其后。一部分受访者甚至表示,上面列举的各种“难”他们全部遇到过。
事实上,很多公共服务窗口里坐着的工作人员,是在用一种畸形的“经济理性”来对待工作:工作是永远干不完的,而时间是有限的,不管是推还是挡,把时间耗掉就等于完成工作;干多干少都一样,也没什么激励机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有人情或者“好处”输送过来了,自然精神一振,如果没有就冷面到底。究其根源,这些年来,原本靠职业伦理和工作热情驱动的行为,全面被利害算计所左右了。
一方面,窗口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另一方面,办事程序的繁琐,所需证明材料之古怪繁冗,客观上也造成了很多焦虑。这种程序上的叠床架屋,制度上的互相掣肘,衔接中的错位龃龉,不但令办事者头大如斗,同样也会对经办者形成压力,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公允地说,窗口工作人员的拘泥和冰冷,除了寻租和躲清闲的心理因素外,也有照本宣科以避免承担责任的考量在内。
如果以简化程序和提高效率为出发点,好多关卡是可以就地撤销的,好多材料是可以联机共享的,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改革一旦启动,很多窗口前的磨难将不复存在。而对于仍然必不可少的办事程序上站着的黑脸工作人员,可以加强投诉和曝光渠道来促其改进工作态度,以客观压力催生其主观上做好服务的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